我不得不說,人類天生愛冒險,而且總是拿自己去冒險。如今我們總把自己放在人工的環境里,長時間坐著,眼睛盯著電腦/手機屏幕,離屏幕不足半米遠。這樣長時間不動會導致肌肉變化,脂肪在腿部堆積,導致一系列的亞健康問題和職業病,嚴重的還會引發各種突發性惡性疾病。
這些問題看起來很嚴重,預防和治療的方法不過是:經常起身走動。如此簡單的方法卻鮮有人了解或實施。在這個繁忙的社會里,人們似乎已忘記“行走”帶來的益處,忘記它能促進健康,改善不良情緒,還能整理凌亂的思緒。
《我們為什么要行走》是著名的大腦實驗研究專家、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沙恩·奧馬拉的科普代表作,奧馬拉認為,現代人久坐少動的生活嚴重損害了人的身心健康,我們需要開始行走(這是最簡單的運動)。他提醒我們:定時站起來,走出去,在行走的過程中去發現一個更快樂、更健康、更有創造力的自己。
接下來,讓我們跟隨書中的文字,一起去探索行走的奧秘吧!
行走,讓我們更健康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飯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這句諺語說明了在很久以前,人們已經知道行走對身體的好處。只是這個重要的信息被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甩在了身后,被越來越忙的生活方式擠出了生活圈。
研究人員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找來一位62歲的男性,花了3個月走完阿爾卑斯1300千米的山路。這位男性實驗前后的身體機能數據發生了令人驚喜的變化:BMI(肥胖指數)下降10%,脂肪下降25%,甘油三酯減少近75%,而有益脂肪則大量增加。
步行對身體的很多功能均有利。例如:它能保護和修復承受壓力而受損的器官;它能改善消化道功能,幫助食物順利通過腸道;它還能延緩大腦衰老的速度,甚至扭轉衰老的趨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逆生長。
行走,這個簡單的運動(或者說只是一種簡單的動作),告訴了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只有停止行走,你才開始變老;不能因為變老,就停止行走。
行走,讓我們更快樂
我堅持每天行走10000步已經有兩年,如果哪天不能散步,我就會覺得疲憊不堪,連情緒也會隨之陷入低谷。這樣的感覺特別不好,而自我療愈的方式很簡單,只要站起來走出去散散步就好了。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情緒和行走的關系并不明確,研究報告還不能證明行走能夠幫助人們抵抗抑郁等情緒疾病,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經常行走能長久且顯著的提升人們的情緒水平,增進當下和長期的幸福感。
散步,尤其是經常在大自然中散步的人,會比整天宅在家里的人更陽光、樂觀、積極。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即使是在狂風大作的日子里長途跋涉,哪怕當時會覺得狼狽與不快,但是最終仍會收獲愉悅的心情。不信?走出去試試看。
另外,我個人熱愛行走的最重要的理由是:行走是去除大腦雜念的最佳方式。行走時我可以不受打擾地、自由地整理思路,在內心里和自己安靜對話,客觀分析目前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我認為,快速解決心中的困惑,是提升快樂指數的重要方法之一。
行走,讓我們更有創造力
我們行走的時候,大腦也在運動。
很多著名的學者都有相同的經歷,他們認為好好地走一走就能把事情想清楚。哲學家尼采說過“只有通過行走得出的想法才有價值”。這些觀點表明了身體的運動與流暢的思考之間存在著重要的聯系。
有個做設計工作的朋友,每當他在設計遇到瓶頸時,就會放下一切到外面去走走。有時他會走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有時他只是在樓下的公園散散步,總之,這樣的行走總能帶給他新的靈感,使他能持續創作出他想要的作品。
對我來說,行走的創造力更多是體現在寫作上。我喜歡寫作但卻不擅長寫作,因此我總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構思和修改,而在寫作前我總要先出門去走走,讓腦子里雜亂的信息歸整才有思路下筆。否則,我會一直卡在思考這個步驟停滯不前。
人的認知和神經功能在坐著時是保持相對靜止的,而在站立時則會活躍起來。行走能夠增加大腦的血流,打破靜止不動的狀態。即便只是站立起來這一個動作就能改變大腦的狀態,激發更多的神經認知能力,喚醒大腦,使慣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進行無縫切換,從而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沙恩·奧馬拉提到“行走是人類最平凡的一項奇跡”,我對這句話印象特別深刻。行走直接和間接對人類的許多行為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行走不僅對人體的肌肉和體態有益,還能保護器官和修復損傷,延緩甚至逆轉大腦的衰老。在行走中,我們的焦慮和抑郁會得到緩解,感覺會變得敏銳,思維充滿創造力。此刻,我相信《我們為什么要行走》在你心中一定有了專屬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