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寫日志能先想到題目。
往常對秋天的印象都是新的學年,桂花香,中秋節(jié), 和每個城市獨有的味道。
今年秋天,談到、想到最多的是人性。
因為是個多事之秋所以難免牽扯人性,抑或者是因為對人性思考的多了才會覺得這是個多事之秋?
在認知中又一次刷新了自己的三觀,很多事情是互為因果的, 分不清緣由,只有相關。
既然要做個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的好姑娘,那么就不再贅述事情的經過了。
只是很感念這過程中和我說了很多很多的人。
每個人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利與義的考驗,也就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左右為難的境遇。
在事發(fā)之前再多樹三觀的語言都是蒼白無力的立牌坊,只有真正經過矛盾的糾結后做出選擇,你才會明白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
大學前三年我像一個傻子一樣堅持所謂的規(guī)則,被嘲諷的時候不是不難受,只是相比違背所要承受的內疚與自責,我更愿意承受這樣堅持無獲帶來的煎熬。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一種懦弱。就像古人不敢面對亂世紛爭時不是選擇乘風破浪而是逃避并安慰自己這是隱士所為。
我以為在別人眼中我就只是一個不懂得變通的老頑固,卻不知,傻人真的能有傻福。
大一參加心理周活動前蘋果手機掉廁所里,宿管阿姨說幫我找?guī)煾档那疤崾亲屛屹I包煙。
當時因為阿姨的這句話第一次在人前哭得昏天黑地,大家以為我是心疼手機不停的安慰,甚而提出給我買部新的。
那時候只和黑黑葛葛說了實話,她劈頭蓋臉的把我罵了一頓,總結完大意就是,這點事情你就矯情成這樣以后上社會你還能有飯吃?
三年后,相似的事情首尾呼應般的出爐,我依舊難過,只是學會了自己悶被子。
而手機里收到黑黑葛葛的消息卻是,“哥哥,有時候我碰到一些事都會想黃璐會怎么樣。她在某些事那么擰的一個人她會怎么做。人的自私都是通過很多小事被不斷的滿足,然后被不斷的放大。然后就是越來越利己。當今社會,這種人越來越多。但是我知道,你不是。我們一起生氣憤怒然后再一起冷靜,一起堅定?!?/p>
楠哥說,“大學四年里大家變化都很大,你是唯一一個能堅守住你內心一直在堅持的東西的人”。
事實是,我并沒有那么堅定,也有很自私的時候,憤怒得失去理性的時候,只是在我快要崩潰的邊緣,謝謝你們幫我守住了最后一道防線,沒有讓它付諸實踐。
當我哭的滿臉糊著紙屑的時候,老師只是靜靜的看著我。
等我安靜下來了,她說,等你到了我這個年紀了你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得與失到頭來都是差不多的。
在人生的前二三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為要堅持你會覺得無比難熬與痛苦,一次又一次的磨自己。
也許走捷徑的人有了光明的前景而你還在原地打轉,但是,再往后,你總歸會因為堅持而追上來的。
《釜山行》中的父親,在面對喪尸大逃亡的過程中不斷告知女兒在有些時候是不需要謙讓的。
電影闡述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卻也在另一面刻畫了為人父母“為你好”的矛盾與無私。
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男女分工致使父親的角色總是缺失在親子關系、忙于家庭整體生計。
性別的平等化給女性更多主外的權力,卻不曾分擔出主內的責任,因而孩子粘母親也怨母親疏父親。
影片中粗獷又溫柔的大叔說,“當爸爸的本來就是就算被罵、不被理解也要這樣子犧牲著過日子不是嗎”。
當孩子成長到能夠理解這樣的“犧牲”時,爸爸們終于能夠退休二線有時間彌補錯錯過的時光,而孩子卻已經獨立至不再需要這樣的陪伴。
So,能不能不等到喪尸才學會陪伴與珍惜?
片中的父親因職業(yè)中所需的“經濟性”,導致了一系列悲劇的發(fā)生。
老婦人從對“援助”的漠視,到失去至親的懊悔,至最后與自己的自責和一車廂的“罪魁禍首”自盡。
小姑娘因對“自私”的厭惡選擇與同學一起被隔離僥幸逃過一劫。
這些因果何嘗不是一種平衡。
白巖松在接受訪談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人生到最后加減乘除后都差不多”。
當有所堅持時必然要經受考驗與磨礪,但即使這個過程很痛苦并且會一直痛苦下去我也愿意。
來日方長,不知何時是盡頭,但總歸在塵埃落定時我們都會獲得最終的平衡。
即便自己吃了這樣的虧,倘若未來有一天為人母,也還是會給孩子灌輸相同的價值觀,甚至,更甚。
要做一個良善的人,不為別的,只愿這一生能過得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