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感悟三下鄉,青春筑夢行#活動,本人承諾,文章內容為原創,且未在其他平臺發表過。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勸誡青年,“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書上看到有無數有志青年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而國家從2006年開始就實行三支一扶的政策,大學生在畢業后可以到農村基層從事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這個暑假我們懷著拳拳赤子之心,積極響應大學生的“三下鄉”活動,到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煙店鎮以及附近的村子開展我們的文化下鄉調研。
我們一行人從臨清坐車到煙店,一路途徑許多村鎮,唯有煙店鎮特色鮮明,街道兩旁的店面招牌大都是與軸承相關。臨清煙店的軸承市場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軸承集散基地,全鎮共有銷售商戶3000多戶,流動商戶4000多戶。軸承加工購銷,這種獨具特色的產業已成為煙店鎮的支柱產業,而當地人說起軸承來也頗為自豪。我們在賓館也遇到了印度的商人來煙店批發軸承,當我們充當完印度商人和賓館前臺的翻譯之后,順便與前臺的姐姐攀談起來。我笑著問她,還有外國人來煙店進口軸承,不知道當地人與他們如何交流。學歷不高,在外打工多年,如今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的她露齒笑著晃了晃手機上的翻譯軟件。
煙店鎮上的大部分人家都做著與軸承有關的小生意,家里的孩子也會在寒暑假和有空的時候給家里幫忙。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鎮上的居民對孩子的受教育程度要求不高,家長沒有讓孩子成才的意識,看重的是掙錢的能力。年紀稍大些的人不識字,年紀輕的工人很多都是初中學歷。并且這里的農村普遍早婚,16歲結婚不是新鮮事,結婚生子似乎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村子里普遍存在四世同堂甚至存在五世同堂。這似乎進入了了雞生蛋蛋生雞的怪圈,是早婚的風俗導致了人們對子女教育的不重視,還是農村的教育不足導致了早婚成俗?
我們每每回到賓館,在門口看到旁邊拉面店卷簾門上大大的紅色的“禁止停車”的停字少了一筆畫,不禁啞然失笑。而在我們走訪的許多村的村委會大門口的墻上也存在啼笑皆非的錯別字現象。
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遠不如城市,農村的學校教育滯后,師資力量不強,家庭教育閉塞,許多老一輩奉行“教育無用論”,他們懷疑教育的價值。令人欣慰的是,年輕一輩已經慢慢懂得了受教育的重要性。在我看來,教育的意義不僅是傳授知識,給我們創造財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成為具有理性思維和判斷能力的人,在遇到問題時不盲從。想來對那些早婚的女孩,指責她們對子女的教育不重視也是不公平的,她們何嘗不是輕視教育的受害者呢?
在農村的經濟逐漸發展的今天,讓農民百姓認識到教育、文化的分量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而僅僅在村子的白墻上寫上大大的標語、口號是遠遠不夠的。增強村民的受教育意識,改變“教育無用論”與“教育致貧”觀念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畢淑敏說,樹不可以長太快,一年生當柴,三年五年生當桌椅,十年百年的才有可能成為棟梁。故要養神積厚,等待量變引起質變。而我們作為當代青年大學生,有著一腔熱血與赤誠,我們這幾天的下鄉調研即使是柴,也希望成為祖國農村文化教育事業的一部分,燃燒自己為社會傳遞我們的徐徐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