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貝爾去冒險》觀后感

無意中打開《跟著貝爾去冒險》這檔綜藝節目,剛看完一期就深深地著迷了。冒險其實是一個直面內心的旅程,是一個面對自己內心開始退縮中間掙扎最后適應的過程。


面對挑戰,演員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應對方式,有人冷靜地尋找方法,也有人怕怕地畏縮不前。貝爾一直強調:要直面自己的恐懼,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得到成長。所以當知道韓雪怕青蛙的時候,貝爾硬逼著她去抓它,在沒有選擇余地的情況下韓雪終于伸出了自己的手觸摸了青蛙,她終究還是戰勝了自己的恐懼,她的心理障礙也隨即消失,因此在后來可以自告奮勇殺鴿子(雖然不是什么好事)。其實,這就是我喜歡這個節目的原因,它不僅是外在的旅行,更是內在的提升。


看節目的同時也能對比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比如在韓雪看到青蛙連連退縮的情況下,貝爾并沒有心軟,而是鐵了心一定要她去摸,但他的隊友卻說:我替你摸吧。這雖然是一句關心的話,既然那么害怕,干脆讓我替你把事情做了,這樣你也用不著痛苦了,但這也是很多中國家長的心理:怕孩子受苦,索性替他包攬一切,替他選學校,替他選興趣班,替他找工作,替他買好房子和車,替他操辦婚禮,替他照顧孩子……,所以說中國的父母蠻像個超人一樣無所不能,孩子就在他們的庇蔭下“幸福”地成長。事實上,這不是愛反而是害了孩子,因為你剝奪了他們的選擇權,他們也因此就失去了判斷的能力,失去了自主的權利,養成一種凡事總想依賴別人而不相信自己的慣性思維模式,因此會出現許多中國孩子在國外自由的教育環境中無所適從的現象。所以說,要改變這種現狀,該改變的不是學校,更不是學校里的孩子,而是家長。做家長的一定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不要把自己的恐懼擔憂假以愛的名義加諸孩子身上,孩子們也要小心別掉進父母“溫柔的陷阱”里,然后你會覺得所有的困難so easy。其實每個人都有很大的潛力,節目中大家都喊著“不敢不敢”的時候,最終不都過關了嗎?所以,相信自己吧,你可以的。


另外,每次活動結束貝爾針對隊員們的表現都會有獎懲方式。第一次提出獎罰的時候,大家都露出驚慌、恐懼的表情,這并不奇怪。因為在傳統的中國人思維中,獎勵意味著這個人很優秀,懲罰意味著這個人很差勁,說不好聽一點就是很垃圾。所以誰都不愿意是被懲罰的那一個,那該多丟人啊,再說他們又是明星,事關尊嚴、面子問題,也許有人還會想:那么多觀眾看著呢,我一旦受了罰我的粉絲們會不會不再喜歡我了?我的另一半、我的孩子會怎么看我呢?但是貝爾的評判標準很公平,也很有說服力,他看的是團隊協作、積極的態度、勇氣等等這些內在的東西(整個旅程中他一直強調要用智慧,用思想去控制自己的身體),只要你完成了任務,哪怕是最后一名也依然會得到獎勵。還好不是按照誰完成任務最快,誰的動作最標準等等這些外在的標準,試想如果是這樣的話大家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最后的結果上,他們之間會充滿激烈的競爭,有什么經驗不會共享,也不會發自內心地為其他隊員加油打氣。正因如此,大家才能真正投入過程中,關系也越來越融洽,越來越親如兄弟姐妹,同時內在也得到了歷練,心中的枷鎖慢慢地打開了,對外界敞開了,人也越來越柔和,越來越包容。所以說,生活中我們最好不要再用外在的標準去衡量別人,尤其是教育業,別再用統一標準衡量每一個活生生的孩子。打個比喻,這就像是花園里開滿了各種各樣的花,我們卻用花朵的大小、花瓣的數量來評判一朵花的優劣,然后選出一朵最符合標準的,要求其他花朵也努力長成它那個樣子。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