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是一種什么樣的味道?

生活除了詩和遠方,也離不開一日三餐。但很多時候,吃并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生存之需,也不只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飲食之中其實包含著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吃的是一種情懷。

中學時代,曾經為余光中的鄉愁所動容,但始終無法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情感。等到上了大學,才真正體會到鄉愁就是與家的距離,就是對故鄉和親人無盡的牽掛。

而當我內心無數次冒出想家的念頭時,腦海中浮現的卻是家鄉的美食。對于在異鄉的游子而言,似乎只有一碗故鄉的美食才能填滿寂寞游子的心,才能使這份“思而不得”的愁緒得以緩解。

此時,才發現時光早已將故鄉的味道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味蕾之上,也存留在我的記憶之中。而那些美食也讓我想起了很多往事,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桂花樹下糖桂花

我的家鄉是個栽滿桂樹的地方,所以一到秋天,空氣里就會彌漫著好聞的桂花香氣。對于我們而言,桂花不僅能讓人得到一種心曠神怡的享受,也能成為一種獨特的美食。

奶奶曾經教給我糖桂花的做法。

在開滿桂花的樹下,鋪上一張透明的塑料紙,等到桂花落滿的時候,將它們清洗干凈再稍微放在陰涼處晾干水分。然后找來一個玻璃瓶,先在瓶底灑上一層白糖,然后將桂花鋪在白糖上,接著再灑一層白糖,再鋪一層桂花….如此反復,直到玻璃瓶裝滿并密封。

放置幾天后,先在一個鍋里倒入兩勺蜂蜜,再把玻璃瓶里的桂花糖倒入炒制,等到白糖都融化的時候,就可以把糖桂花裝進玻璃瓶再次密封。這樣,一瓶香噴噴的糖桂花就做好了。

此后,每次喝水或者包湯圓的時候,我們都會從玻璃瓶里挖一勺糖桂花作為佐料,頓時滿口都是桂花的香味。我甚至覺得自己吞下的不僅僅是桂花的香甜,而是整個秋天的美妙。于是,更加無比期待著下一個秋天的到來。

何以解憂,唯有米粉

曾經有一份真摯并且好吃的米粉擺在我的面前,但我沒有珍惜,直到去了遙遠的北方上大學,很難再吃到時,才發覺家鄉的米粉是多么讓人想念。

一次跟老鄉學長聊天時,他提起曾在濟南的某個地方吃過米粉,而且味道還不錯。這一消息猶如重磅炸彈,瞬間在老鄉群里炸開了鍋。

于是,國慶節的時候,我們一行人等在學長的帶領之下,興奮地奔向濟南。除了游玩之外,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去吃一碗米粉。只是當我們到達米粉店時,才得知店鋪已經關門大吉。這個現實,讓我們倍感失落。

之后每次看著家鄉的同學們紛紛曬出一碗又一份的米粉的照片時,內心里更是充滿了無限的惆悵。

實際上,我上大學所在的城市并不缺乏美食,甚至學校的美食小街里也有很多讓人垂涎欲滴的各種小吃。但我,唯獨念念不忘那一碗二兩的米粉。

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出去逛街的時候竟然發現我上學所在的城市新開了一家米粉店。二話不說,沖進店里就買了一碗。吃得很仔細,但是終究吃不出熟悉的味道,沒有一種“他鄉遇故知”的豁然之感。

我也就不再糾結著要在遙遠的他鄉能吃上一碗熱騰騰的好吃的米粉了,只是每次放假回家以后都迫不及待地到叔叔家樓下的米粉店里買上一碗二兩米粉,然后加上分量很足的酸豆角和酸筍,再灑上一點翠綠的蔥花,稍微攪拌就送入口中,頓時心里涌上一種很滿足的感覺。

故鄉有佳肴,啤酒板栗鴨

從初中到大學,每次給我媽打電話時,她都會叮囑我,在外面要好好照顧自己,無論如何一定要好好吃飯,多吃點有營養的東西。似乎在她看來,能表達關切的最恰當的方式就是讓我吃好點。

而年少的我,總是容易把親人的關懷當成客套,只是任由著自己的味蕾和對美食的渴望去嘗試各種各樣“并不營養”的食物。但是當我把吃遍那些美味之后,能在味覺中的記憶中存留最久的還是媽媽做的啤酒板栗鴨。

在外地上大學最害怕的就是過節,因為節日的熱鬧會更加凸顯游子的孤寂,正所謂 “每逢佳節倍思親”。而每到這時,我就會更加想念媽媽做的菜。

有一年中秋節,我媽竟然主動給我打電話,她說,今天是中秋節,我做了你最愛吃的啤酒板栗鴨,你在學校吃飯的時候要記得給自己加餐。握著電話的我,不可抑制地鼻子發酸,感覺此刻只有吃上一碗家里熱氣騰騰的飯菜才能撫慰這顆想家的心。

后來每次回家,我媽都會張羅著給我做飯,啤酒板栗鴨當然是必不可少的。軟糯的板栗混合著啤酒的清香,再配合著炒得香香的鴨肉,簡直是人間美味,連飯都能多吃幾碗。每每此時,我媽都會很開心地看著我。

而我也才明白,對于不善表達的媽媽而言,對孩子最樸實的關愛就是給她做一桌好吃的,將滿滿的愛意燴制在每一道菜里。

人生在世,我們可能有很多機會去走未曾走過的路、去體驗不同的生活。但是當你經歷過在外漂泊、思鄉情切,或許會發現真正能慰藉內心的,無非是故鄉的一份小吃食,無非是媽媽手中的一粥一飯、一湯一菜。

而這些樸樸素素的食物,卻是記憶中最溫暖、最珍貴的光芒,支撐著我們不斷前行,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