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京城居
柳哲
元代大儒、先祖柳貫寫過一首古詩《我昔京城居》,深得我心。作為柳貫21世裔孫,我步先祖之后塵,1996年3月,負笈北大,游學京城,追求文學夢想,轉眼已經二十余年。“我昔京城居,思山見山少”,既是寫實,更是思鄉。先祖柳貫初到京城一年后,還寫過這樣一首詩:“都城一住一年余,挈挈今朝更徙居。奴輩莫嫌家具少,篋中猶是借來書”,也讓我產生共鳴,感慨不已!先祖柳貫在國子監任助教、博士,后任太常博士、翰林待制,當時他所附近,只有北海,只有民巷、深宮大院,幾乎見不到山。先祖宦游京都十余載,思鄉情切,夢里時時問故鄉!
柳貫(1270-1342),字道傳,自號烏蜀山人,浙江浦江(今蘭溪市橫溪鎮橫溪村)人。元代著名學者、詩人,與虞集、揭傒斯、黃溍并稱“儒林四杰”,有《待制集》、《上京紀行詩》等著作傳世。晚年,他退隱山林,宦游時省吃儉用購置的藏書,悉數運回家鄉“烏蜀山房”,家居十余年,服終身之靜儉,拄笏而看山,飲水而著書,創辦蜀山書院,親授門徒,得意門生有宋濂、戴良、王袆、危素等人,皆為一時之才俊,彪炳于史冊。
元至正元年(1341),年逾七旬、德高望重的他,被朝廷征召重用,任翰林院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他不顧年邁體弱,再次入京為官,由于操勞過度,不幸于第二年的十一月初九,病逝于京城,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柳貫一生,嗜書如命,博覽群書,轉益多師,自成一家。“一生坐受饑寒攻”,“吾門不貴奢”,他淡迫名利,清心寡欲,坐擁書城,教書育人。他的道德文章,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影響了我、溫暖了我、激勵了我。
客居京城這些年,我與祖先一樣,視書為生命。每次搬家往往是書最多。家具和衣物都可以扔掉,唯有書最珍貴,不愿隨便扔棄。平時省吃儉用,有空就去書市淘書,至今藏書萬余冊,暢游書海,筆耕不輟,頗為怡然自得。有人感到書多為患,我則以書多為榮,每每為得一好書,無不沾沾自喜。書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沒有書,我的生命將會黯然失色,生活也將索然無味。
京城居不易,客居京城,租房居住,屋里擺放最多的還是書。有個朋友看到我滿屋的書,曾經開玩笑地說,你的書會“吃錢”,是在為書“租房”呀!這話一點不假,二十年來,北京租房多半是為了安置這些志同道合的“難兄難弟”,這些割舍不了的“至親至愛”!愛書如命,無怨無悔,書讓我升華了生命,實現了價值!
弘揚祖德,傳承家風!柳氏先祖柳下惠、柳莊、柳公權、柳宗元、柳永、柳貫等,一脈相傳,詩書立世,道德傳家,他們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我,讓我終生受益!游學的日子,雖然艱辛,但在先祖柳貫人格力量的感召下,我不甘平庸,通過努力拼搏,終于熬成了學者,出版了專著,成就了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