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后,在香港坐公交是件痛苦的事。香港公交沒有售票員,當然也沒有找零。所以香港人出門口袋里都有一大把硬幣。港幣硬幣質地考究,特別重。大陸人不習慣帶那么多硬幣,口袋里有了硬幣也是找機會趕緊用掉以減輕負擔。等坐公交時,發(fā)現口袋里沒有足夠的硬幣,于是急得團團轉,找周圍的人兌換硬幣。
有一年暑假,陪兒子玩。參觀了尖沙咀的天文館后坐大巴。找到車站,站牌上看了票價,兩個人翻包翻口袋翻皮夾,終于剛剛湊齊兩個人車資的硬幣。此時一輛大巴進站。興沖沖的剛要上車,突然發(fā)現車門邊車窗上標的車價不對。定睛一看,是空調車,車價要貴一點。此時,我們手中的硬幣剛剛差一點,皮夾里只有百元大鈔。周圍又沒有人和商店可以兌換硬幣。只得望車興嘆……
不久之后,八達通卡從只在地鐵使用擴大到街頭自動售貨機、電話亭,以至于除出租車外的所有公共交通工具,包括渡輪。再以后是便利店、超市,以至于大多數場景的小額支付。大概是2002年左右,在香港,出門,一般只需要帶鑰匙、八達通、信用卡和手機。坐公交當然就無現金了。
在香港坐出租車,目前依然是需要現金的。不過,所有可以無現金支付的地方,是沒有拒絕現金支付的。
現金這個概念,包括現鈔、現銀,最初應該是與欠條、賒賬相對應而出現的吧。再后來是因為在銀行賬戶體系基礎上,有了轉賬支付,才有了現在作為一種貨幣形態(tài)的現金概念。非現金和現金,支付的都是同一個東西——貨幣。因此,現金支付與非現金支付是等價的。
就線下支付而言,現金支付、非現金支付,都需要人做支付動作。在非現金支付中,用八達通支付還是用手機支付,都需要用手從口袋里掏出東西來。八達通還有手表版的,只要一伸手就能支付了。也就是說,各類線下非現金支付,包括信用卡、支票、八達通、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都要借助于紙、卡片、手機、手表等物質來完成。
鼓勵、提倡無現金支付,減少現金流通,有節(jié)約社會成本的意愿。但無現金支付的方式有很多,不能偷換概念由一個商業(yè)機構包辦,甚至要消滅現金。說白了,想消滅現金,不就是想那點賺錢么?!
至少是五年前,香港的“八達通”卡還是世界上運用得最好的一張卡。當然這是業(yè)界公認,不是八達通公司搞公關宣傳鼓吹的。八達通由一張專用于地鐵的儲值卡而變?yōu)榭梢栽谙愀鄹餍☆~支付領域廣泛使用的支付方式,大概也就兩三年時間。不僅支付,許多大廈、樓盤的門禁卡也使用八達通。這個過程是默默地進行的,沒有廣告宣傳,更別說水軍的文宣,也從來沒有惡形惡狀地叫囂要顛覆誰,當然也不需要再表白要與誰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