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定是擺脫迷茫最簡單的方法了

不少讀者曾給我留言:迷茫時到底應該做什么,這讓自認為目前過得非常充實的我都忍不住回憶起同樣迷茫的大學時代。

一直覺得大學里最欠缺的一節課就是自我認知,從小到大,我們就像是陀螺一般被考試升學推動著轉個不停,總是牟足了勁前行,卻忘記了欣賞周圍的風景 ,也失去了探索自己潛能與特質的機會。

1迷茫的本質

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本性要強,業余時間不想完全獻給睡覺游戲電視劇,但對于看書健身也提不起興趣;參加了很多社團,看似每天都很忙碌,實際上心里還是空蕩蕩的……

一個人在外打拼,事多錢少離家遠,還經常加班,但升職加薪似乎離自己還很遙遠,大部分工作在重復,看不到意義,每天很忙碌很賣力,卻還是看不到能力與業績的提升,曾經大展宏圖的理想漸行漸遠……

深究到底:一切迷茫都是對現狀的不滿意而又無能無力

人是永不滿足,永遠追求新鮮與刺激感的生物,長時間處于任何一種狀態都會讓人感到膩煩和無聊,進而產生不滿,而迷茫就是對這種不滿最直接的反應。

2具體的改善方法

迷茫的本質是對目前的狀態不滿,這種狀態主要包括自我和環境兩個方面,簡單點說就是覺得自己不夠優秀,生活環境不太好;承認吧,絕大多數的迷茫都是因為這2個原因

找到了本質原因,就能對癥下藥了:提升自我,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態;達到這2個目標最簡單的2件事:多讀書、多賺錢

3多讀書

讀書雖然是老生常談,但確實是個成本低廉且有效的方法。書讀的越多,知道的越多,對自己和環境的感悟和理解就越深刻,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會更開闊,更容易找到感興趣的事物,從而找到方向,將自己從迷茫的泥潭中拽出來。

在書的選擇上,建議讀一些你不了解的領域的書,甚至可以嘗試一下和你喜歡的類型完全相反的書。只讀自己喜歡的,很容易陷入到思維的桎梏中,就像在我經常感覺在知乎刷久了,對于某些問題的看法都變得激進而單一了。

思維與認知的成長需要不同的觀點碰撞出火花,所以,大膽去嘗試吧,很多書讀完后就像是為你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很多事并不是不喜歡,而是沒接觸過,就像很多興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培養出來的

我從小到大寫作水平都一般般,從來沒想過會當一個碼字黨,工作后由于剛進職場,經濟上實在是捉襟見肘,無意中接觸到了自媒體,一開始只在乎每天的收益,但是寫著寫著就發現原來除了賺錢,寫作本身竟然也可以是一件樂事,把自己的感悟與看法寫出來,獲得讀者的共鳴與吐槽,這種感覺是很奇妙很讓人享受的。

我從大二開始堅持每周讀一本書,思維的迭代尚在路上,但認知的升級倒是有一點感覺:評判一個問題的標準不再只是對與錯,更習慣抓住事物的本質;此外,口才和文筆確實是強了很多,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實不是白說的。

書不僅僅要讀,還要與人多交流

好多人對讀書沒興趣,根本原因是沒有從這件事上得到反饋,沒有反饋的付出,無論多喜歡,都很難堅持下去。所以,非常建議讀完書后與別人交流分享,反思閱讀的質量,知乎、豆瓣、簡書……無數個每天發生各種思想碰撞的地方值得你去耕耘。

交流也是最好的知識的反芻,時間長了,你會發現溝通能力、理解能力、思維方式、寫作水平等都有了實實在在的提升,對于讀書也更有熱情,恭喜你,已經進入了自我提升的正向循環。

4多賺錢

一直對那句“你所謂的迷茫,都是因為窮”記憶深刻,不能說是完全正確,但確實說出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真實想法:房價高的逆天,工資永遠追不過物價;更何況現在經濟放緩,哪怕是最風光的互聯網行業都進入了資本寒冬,大公司紛紛裁員,小公司也陷入增長困境,以往的金三銀四跳槽季今年也失色了不少。

對于在校大學生,如果除了搞好學業和豐富的社團活動外還有時間和精力,不妨做點兼職。

不建議再去做發傳單、咖啡館快餐店打工這種兼職,因為工作機械無聊沒有挑戰性,工資也較低,建議找個正經的企業實習,不是大四才能找實習,越早實習越好,豐富的實習經歷在求職時是非常好的優勢;而且,對于畢業后想進大公司的同學,實習是最容易的一條路了,校招會難得多,記得我15年投的騰訊的運營崗,當時北京這邊招200個,簡歷是十幾萬份,競爭難度可想而知,起碼500里挑1個,實習也不是所有都能留下,但是相比于校招,難度會小得多,前年來北京實習時認識的朋友是騰訊的實習生,而且是相對邊緣的部門,當時她們的錄用比例非常低,十幾個人才有一個留下來,但是相比于校招動輒500:1的比例還是高出很多倍了。

所以,想進大公司的同學,一定要想盡辦法在畢業前抓住實習的機會,哪怕是需要家里補貼點到北上廣實習,因為對于非技術類崗位,錯過了實習想進大公司將非常困難。

那么對于資歷較淺的職場新人呢?

我的建議是做一個斜桿青年

就像李開復說的:未來50%的人將失業,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漸漸結束,人工智能毫無疑問是下一個風口,而人工智能一旦崛起,意味著相當一部分不太費腦力的職業,例入收銀員、客服等將被取代。擁有公認的鐵飯碗的公務員、銀行職員都在考慮走出體制,哪里還有什么工作是一輩子的,未來10年,不穩定將成為常態

所以,在主業之外找一個副業不僅是為了賺錢,更是一份對未來的保險。

對于加班,我一直都是比較反對的,不是所有的加班都是努力,對于絕大多數基層員工,每天大部分的精力是在做重復的事,重復熟悉的事從來都不是努力,不斷挑戰更難的才是,所以,能不加班盡量不加班,留一些時間和精力給自己,即使不做副業,讀書寫作學英語充實自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選擇副業首選薪酬高的,最簡單的判斷標準:把你的工資除以工作時長,算出你的時薪,在副業的其它隱形收益(比如粉絲和人脈資源)不明顯的基礎上,副業的收入起碼不能低于主業的時薪,最好能高出20%左右,像在行的行家約見、知乎上好多人做的高端私教,單價較高的設計、程序私活,否則就不太值得做,因為與按原價給加班費的加班沒什么區別。

除了這些能立刻賺到錢的,還有一些暫時賺不到錢,例如做一個公眾號、在知乎上答題,成為簡書簽約作者等能吸引粉絲,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或是結識行業內大V,擴充人脈資源的副業也都值得做。用一句老羅說過的吧:互聯網的下半場是時間的戰場,能拿到別人的時間與注意力是非常難得的事,注意力積少成多,產生的價值是無法預估的。我在知乎還沒有多少粉絲,連小V都算不上,但五一假期竟然有業內知名運營大V私信我主動交個朋友,給了我一個小小的驚喜,可以說,在目前的形勢下,利用媒體平臺輸出自己的價值與觀點是最容易的拓展人脈和資源的方法了。

這個時代,根本就不存在懷才不遇,信息的便捷與透明化放大了人的特性,只要你有出眾的亮點,很難被人忽視或埋沒,這就是這個階級逐漸固化的時代給予每個普通人最好的紅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