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中國電影新冠軍誕生。
8月7日凌晨,《戰狼2》國內票房突破34億,打破由周星馳《美人魚》保持了近18個月的33.92億票房紀錄,坐上中國電影頭把交椅。
《美人魚》第一時間祝賀,吳京隨后也發微博,得體回應。
奇跡還在繼續……
截至今天17點,《戰狼2》票房突破37億,目前業內普遍看法是,50億懸念不大。
吳京把《戰狼》系列,從一個沒人看好的題材,做到如今的全國第一,了不起。
這也是中國電影久違的酣暢淋漓的大勝。
大勝固然可喜可賀,但大勝后的經驗總結更寶貴。
國內媒體的贊與彈我們聽過太多,今天,Sir想帶你們聽聽另一種聲音——來自好萊塢主流媒體的評價。
以及Sir想談談,《戰狼2》帶給中國電影什么啟示?
先提海外評價。
意外的是,上映前,《戰狼2》就在海外積攢了不少“鐵粉”。
預告片在YouTube累計點擊量30萬,好評居多。
恭喜,驚人的數字,迫不及待想看電影
替你開心盧靖姍,你從《綠箭俠》起工作就一直很認真
很棒的作品,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它
預告片下的網友留言
甚至有四個美國小哥,記錄自己看《戰狼2》預告片的即時反應。
開始,小哥們一直低聲地嚷嚷著kung fu,kung fu(功夫)。
喧囂很快叫停,他們被一個鏡頭吸引,畫面是一個丟出去的手榴彈特寫,手榴彈飛向裝甲車……
這樣也可以?
接著,是各種好萊塢規格的爆破,后排居右的小哥顯然不淡定——我的天吶。
4個人第一次都有反應,是吳京對著鏡頭伸中指,集體爆發出震裂屏幕的笑聲......
最后,四位一致認同——雖然期待的功夫沒有出現,但預告看起來很吊,其中一個還開腦洞,難道要功夫打坦克。
從外國人對《戰狼2》預告的反應,大致可以看出——
一,當下,功夫仍是華語片第一招牌。
二,《戰狼2》的戰爭規格,讓他們“吃驚”,至少,在過去的華語片中沒怎么見過。
當然,這只是預告。
正片才見真章。
《戰狼2》是少見的中美同步公映的華語片——雖然排片不多。
以北美舉例,僅53家影院公映,主要面對當地華人,和《長城》的3326家不能比。
目前,IMDb7.3,爛番茄觀眾喜愛度91%。
但這個分數有一定“水分”——
打分人數不高(比如IMDb僅748人),打分中華人占絕對優勢。
相對而言,媒體評價更有參考意義。
不得不說,《戰狼2》的票房大賣已引起外媒廣泛關注,越來越多媒體對影片產生好奇。
以爛番茄為例。
周末《戰狼2》條目顯示,外媒評價還不足以達到計分的最低樣本數。
影片破中國電影票房紀錄第二天,Sir再查,就看到出了分數。
新鮮度40%,五條評論,兩鮮三爛。
“鮮”和“爛”的態度后,他們的憑據是什么,Sir翻了翻它們全文。
動作戲一致好評。
《好萊塢報道者》充分肯定了吳京在這部電影里的魅力:矯健靈活的動作,讓肉搏戰更抓人眼球,特別是他和“老爹”充滿血性的搏斗,為電影創造出恰到好處的高潮。
《洛杉磯時報》也用力點贊:動作特技讓人咋舌:水下功夫,冷鋒與無人機的貓鼠戰,還有血腥震撼的坦克對撞。
毫無爭議,動作戲是《戰狼2》最硬的一環。
但他們也幾乎同步承認——精彩的動作戲一定程度掩蓋故事的薄弱。
還是《好萊塢報道者》:兩小時的狂轟濫炸會造成疲憊,慶幸的是,緊湊的節奏讓觀眾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情節漏洞或人物發展。
主旋律味過重尤其受爭議。
《Film School Rejects》看到的是《戰狼2》愛國情懷的軟著陸:
因為冷鋒離開軍隊,所以他宣揚愛國情緒的機會變少了......盡管這種情緒仍然很明顯,但比起前作,自然多了。
但打出“爛”的外媒《Film Journal》就非常抵觸電影的民族主義色彩:
這部電影看起來很笨拙、無趣,特別是它的政治性。
史泰龍在《敢死隊》中用隨和的喜劇色彩調和了那些主旋律基調......而成龍,則一直避免政治。但《戰狼2》就像是一個宣傳片,里面竟然還有冷鋒舉著國旗就安全穿越戰區的情節。
當然,像CG特效這些,給分幾乎就是平庸甚至不及格了,畢竟好萊塢的工業水準擺在那。
像《Film School Rejects》就毫不留情地指出:吳京在許多大場面都太過依賴CG特效......CG血液、火箭、直升機墜毀,這讓這部本來抓人的電影被添上了許多丑陋畫面。
有意思的是,評價《戰狼2》時,幾乎每家媒體都把它比作中國版《第一滴血》,冷鋒在他們眼里,就是“中國蘭博”。
是的,不是什么中國版“美國隊長”。
以上,就是幾大美國主流媒體對《戰狼2》的綜合評價。
有表達錯誤之處——比如“成龍電影一直避免政治、主義”,這印象,大概只適應于早期的成龍作品。
整體仍相對客觀,里面提到的優缺點,幾乎與國內一致。
這說明什么?
這說明《戰狼2》不是一部“零缺點的神作”,也絕非“靠愛國主義嘩眾取寵的意淫片”,它的動作場面,國際化視野,同樣贏得了別人的認可和尊重。
甚至可以說,他們的批評,也是我們的不滿足。
這幾天,Sir又復盤了一次,Sir以為,評價這部片,有三個類型維度。
戰爭片,主旋律,動作片。
戰爭片,說實話,《戰狼2》不及格。
好的戰爭片,都是“以戰止戰”,是講戰爭對人性的異化,是說戰爭一旦開始,就沒有勝利者,從《全金屬外殼》,到去年的《天空之眼》,無不如此。
主旋律,《戰狼》有6.5到7分。
它的可貴是,在格式化的表達慣性中,做出一定突破性的嘗試,比如它講了某些不言而喻,龐大與微小的對撞(開頭抵抗強拆,極具中國特色,值得再三回味 )。
但比起優秀的主旋律,仍有不小差距。
不必提好萊塢,僅以最愛煽動民族自豪感的韓國主旋律為例。
不論是《暗殺》中,我們看到叛徒最后哭著求饒,“我不知道會解放,如果知道解放我就不會這樣了!”。還是《鳴梁海戰》里,崔岷植飾演的大將李舜臣,剛剛斬殺完逃兵后,晚上發噩夢自己被刺。
《暗殺》
這些,都是主旋律畫龍點睛的失神瞬間。
在這些靈光中,我們看到了“叛徒”和“英雄”的共性——害怕,只不過一個順從害怕,一個克服害怕,不同選擇決定了他們的命運,以及和被后人記住的形象。
而《戰狼2》,還是沒為我們展示一個英雄那種天人交戰的內心沖突。
動作片,在這個領域,《戰狼2》絕對有8分。
不提那些吳京用命拼回來的動作戲了。
提點不一樣的,動作背后的情感。
好的動作片,動作必然服務情感,情感是翻飛的拳腳的粘合劑。
美媒《Film School Rejects》影評結尾用的詞,Sir心有戚戚。
它說——情感。
這是一部有趣的電影……最可貴的,是“情感”,對戰友與家庭的情感。
于Sir看來,這正是《戰狼2》這部電影真正卓爾不群的地方。
同樣是在北美公映,規模更大的《長城》為什么怎么打,都像撓癢癢。
因為你看不到人和人的情感。
《長城》里的角色,上至將軍,下至士兵,一個個,人肉炸彈一樣搶著犧牲。
但犧牲的慘烈被奇技淫巧的表演戰斗稀釋得一干二凈。
同時,觀賞性先行的場面,又與它所標榜的堅定的“信任”精神對不上號。
頭對不上手,手對不上腳。
這種分裂的深層原因,是張藝謀潛意識對他所敘述故事的不信任,或者說,沒有敘述的欲望——《長城》于他,不過一個奔著商業而湊成的盤子。
而《戰狼2》好就好在,吳京發自內心相信冷鋒這個人物捍衛的價值觀,相信軍人的信仰,相信軍隊出生入死的情誼,乃至相信那種雞血般的英雄主義(多看他的大直男采訪就知道),愛國主義(無條件植入國酒可見一斑)。
某種程度,冷鋒,就是吳京個人人格的投射。
這,或許是《戰狼2》帶給中國電影,真正的啟示。
今天的中國電影,絕大多數商業片的失敗就在于,從一開始就把它當作生意——
圈部網絡IP,找個流量明星,搭套好萊塢特效班底。
往好的說,叫“定制產品”,往壞里說,是對觀眾智力和品味的輕視。
而從去年至今,一個個“眼里常含淚水”但依然輸掉底褲的項目教訓,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觀眾開始厭棄顏值,重視情感,開始不相信炒作,相信口碑。
我們看到,IP生意,流量經濟,似乎,好像,正在破產。
可以想象,《戰狼2》的大賣,一堆照本宣科的計劃書又被提上日程。
就像《葉問》后一堆《葉問**》,就像《泰囧》后一堆《*囧》。
從小鮮肉轉向硬漢,從愛情片轉向主旋律,動作片,這樣就能成嗎?
不可能。
還是沉下心來,多問問自己吧。
《戰狼2》的成功當然有時代贈予吳京的機遇,但它的根基,絕對離不開吳京不懈的努力,以及他為這部作品打上的強烈的個人印記。
《戰狼2》過后,中國電影該接棒出現的——
也絕不是什么《戰熊》《戰虎》《戰貓戰狗》。
而是更多像吳京一樣,找到自己的爪和牙齒的更優作品。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卡卡西式角色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