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8 今日思考 逃離舒適區

我們業務上線,原來只有產品部分,如今卻需要運營,地推,營銷等環節的接入了,作為產品發起者,自己自然就要首當其沖,把每個環節都要參與進來,了解每個環節的細節。

一個業務,是一個閉環,閉環是什么:

我個人認為閉環就是解決剛需問題的一個過程。

在一個業務閉環中,產品不是全部,產品甚至只是其中一個環節,要滿足需求,除了產品還需要很多環節,例如客戶連接關系維護,例如營銷文案用戶宣傳,例如產品運營,例如數據分析等等。如果是從打工的視角觀看,可以是只做自己擅長的部分就行了。

但如果從一個產品發起者的角度,你的目的不是解決一個環節,你的目的是解決一個需求。如果需求沒有有效解決,那么產品再好都是0,因此作為一個創業者,思考的不只是產品的體驗,交換,設計,更要從滿足需求的視角,把各個環節連接在一起,實現業務閉環,滿足剛需,才是創業的真價值。

產品上線后,為了閉環,自己做了很多嘗試,地推,自己做話務員,產品推廣等等,這個過程,如果是打工階段,自己一定不會做,打心底會認為自己難以接受這類不擅長,甚至感覺有點“丟人”的事情。但如今,自己提出的產品,自己要面對的業務閉環,這些環節,如果自己都不懂,怎么可能指導要求別人做。因此要有價值,要閉環,自己就必須要走在前面,逃離舒適區,先行把各個環節打通形成剛需價值閉環。

第一次地推,總感覺不好意思,但最終硬著頭皮進去,最終居然發現自己想了那么多擔心,都是多余的,這只不過是內心為了求存,自己嚇唬自己而已。

第一次外呼,總感覺不知道如何開口,但真正呼通了,才真正清楚了用戶的真實反饋。

更重要的收獲是,因為主動的走出舒適區,讓自己又機會接收到很多必要的反饋,例如地推親身跟客戶交流,了解業務的真實需求決策現狀,例如外呼了解用戶的心里動機,這些反饋如果只是聽別人說是無法深刻理解的,真讓自己親身經歷,才知道里面的潛規則,這些反饋在家里搞研發也是假設不出來的。

隨著慢慢熟悉,就發現,一手信息接觸的越多,對業務就越清晰,創新,優化從何處下手。

因此,逃離舒適區并不是讓自己不安全,而是讓自己提升新能力的過程。任何一項能力都是從非舒適到舒適區的過程,每次進入非舒適區,內心會感性的排斥,因為沒有應對經驗,沒有安全感,但創業本身不就是如此嗎?

創業,就是對老需求用新方式解決的一個過程,這里面注定不確定性很多,因此逃離舒適區一定是常態,高頻的事情。

真等到把所有環節趟一遍,親身經歷業務閉環的全流程后,再重新審視自己新方法滿足老需求的能力,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明白每個環節在其中的分量,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緊急的,也就知道自己應該從哪個環節開始優化,迭代。

嗯,創業就是選擇了逃離舒適區的過程,用新方法滿足老需求。

今日思考,不求絕對,但求養成思考的習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