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大學秉承著自由民主的氛圍,會讓學生自主選課,公共課必修課沒的說,但那些任選的選修課,真的要擦亮雙眼,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的好好選。
大一的第一個學期,初來乍到,聽從學長學姐和學校某些公眾號的建議,選的是不點名的課,人體生理學。到了時間,想去就去,懶了就算了。說自由是真的,但是對課程本身沒什么興趣,即使去了也大多在玩手機看專業書,一學期下來什么也沒學到。
覺得時間在浪費,于是痛定思痛,想著,下個學期一定要選一門自己有興趣的。于是選了 希臘神話 跟 紅樓夢賞析解讀。希臘神話的課程還算有興趣,總讓我想到小時候看的動畫片——奧林匹斯星傳,加上老師講的故事也有趣,還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老師希望用希臘神話引出一系列的醫學英語詞匯,不巧的是,其中的關聯總不那么讓人信服,就有點矛盾。紅樓夢這門課程怎么講,興趣是有的。四大名著里,西游記是電視里看的,三國水滸是爸爸講的,只有紅樓夢是我從書中看的。但是老師的講解有些無聊,但文學味兒還是有的,也是可以聽下去的。奈何,那個學期專業課比較多,總想著拿出時間來做點別的,一邊聽一邊看其他的,是有收獲的但有限。這兩個老師呢,都是間歇性的點名,翹不翹課看個人勇氣了,實在有事情走不開可以碰碰運氣,還算可以啦。
雖說這樣,還是覺得比之前好些,于是下一學期繼續興趣當道,選了 葡萄酒文化與鑒賞。這就是一門比較,難過的課程了。一開始老師就“威脅”不會讓大家過的太輕易,會節節課點名。后來呢,總覺得自己跟老師三觀不太一致,導致自己對她頗有微詞,經常下了課就跟同學探討三觀這種問題。比如老師總用一些“我們葡萄酒圈子里”“實際上如果你真的懂這個”之類的話,我總感覺她,把自己看的高高在上。當然這不是重點。她的課,不是讀課件,就是看視頻(品酒的掃盲節目一類),真的,很,無,聊。倒是在課上抄了不少筆記。且出勤又得保證,就很煎熬。
直到,聽了一節《現代文化鑒賞》課。
老師十分之風趣。課前先給大家讀一首詩,引出他今天要講的人物啊或事件。比如講郭沫若此人,課前先吟了一首現代詩《天狗》。然后開始講他的生平。第一句話是,郭沫若此人,以名聲差而出名,也是獨一份兒的。然后講了他如何少年天才,如何中止醫學路,如何與魯迅對罵,如何詩抨蔣介石又出走日本十余年,轉折回國后又如何一步步臭了自己的名聲。引經據典,還穿插了各種正火的詞匯表達方式,常常是引得哄堂大笑。于是當他戛然而止,說“這節課就到這里”時,同學們一個停頓回神,會自發的用掌聲送老師出教室。這是我見過的,人最齊,聽的最認真,講的最有趣的選修課。
悔不當初啊。
所以啊,這種課是最最能開拓視野,充實自己的課了。當時講人體生理學的老師就說“這門課就不該醫學院的同學選,該其他院的人來掃掃盲。你們應該去看看美術啊音樂啊文學的東西。”很對的。專業的東西自有專業課開學,即使不夠,你也會逼著自己為它多看書多查資料。但這些專業以外的東西,你卻未必會這么上心了。
所以說選擇選修課,興趣一定是第一位的,但一定要先通過各種途徑,詢問一下你想選的老師怎么樣,上課是否有趣是否吸引人。如果是,那出勤就不是什么問題啦,畢竟你也不會舍得錯過一節有趣的課程啊。若是老師講的很無趣,一定會慢慢磨平你對它曾經的熱情的。當然,一個足夠厲害的老師,無論原來怎樣,他也一定會勾起你對他的課的無窮無盡的興趣的!
其次,實用性吧。像我們學校開的人體生理學,營養與健康之類的,聽了會對大家有科普掃盲甚至改變生活方式的作用,也是值得一聽的。
當然,如果真的只求不點名能輕松過,還是回到足夠有人格魅力的老師上去吧。畢竟這樣的老師從不缺上座率,萬一再帶動你的興趣,最好不過啦~
大學嘛,就是多姿多彩才好啊。生活上輕松休閑的同時,也在不同的精神領域豐富和充實自己,向上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