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和愛

? ? ? ? ? ? ?

圖片發自簡書App

? ?信仰、愛是我們人生中都要面對的命題,它們雖然不像衣食住行那般,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它存在于我們的意識當中,影響著我們的一言一行。說起信仰的很多人會覺得非常的空洞無味,但是,從意識層面來講,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又反作用于物質,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從主體來講,信仰的主體肯定是人。從信仰的客體來講,可以是工作,可以是財富,也可以是愛情。無論信仰的客體是什么,如果我們對它抱有一種執著的信任,深切的愛,這都可以稱之為一種信仰。有了信仰的話,他就會影響我們的言行。我們在行動上就會做出很多改變。通過這種改變,我們最終會實現自我價值,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在信仰這方面呢我有過幾次很成功的經驗,也有過失敗的經驗。

先說說成功的經驗吧!2013年的時候我準備考研。那個時候我的狀態狀況是這樣子的,我已經工作三年,我不能像在校大學生一樣整天坐在教室里全身心學習。周圍也沒有學校那樣良好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很容易迷失自己。但是什么支撐著我堅持了下來,最終熬到了考研呢?是信仰,是堅定不移的信仰。我從內心里認定自己,經過千難萬險之后一定可以考上。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講,我這種需要那就屬于自我實現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我有這方面的需要,我就要去滿足它,不然的話,我的生活就會陷入迷惑,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與其沉溺于痛苦迷惑中,還不如放手一搏,學習當中的困難,還有周圍同事的冷眼,并沒有使我放棄。經過艱苦卓絕的學習階段,我最終考上了研究生。圣經中說尋找就找到,叩門就給他開門。這就是對于信仰最直觀的表述。很多人在尋找的過程中總是會懷疑我能不能找到呢!叩門的時候會擔心,人家會不會給我開門呢!這種懷疑其實就是信仰不堅定的表現。正知正見的信仰修行如何落地?如何跳出束縛最緊的集體信念意識系統矩陣?這都是我們在培植信仰的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對于信仰如何落地的問題,如何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我們要做到兩點。第一點就是向內尋找,很多人將很多的工作婚姻上的和各種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推向外界。認為是周圍環境不行,自己的教育不夠,自己的學歷太低,自己的長相太丑等等很多外界的原因導致自己婚姻不幸福,工作不順利。但其實真正的原因在于我們自己。我們總是依靠外界。我們總是不愿通過學習來豐富自我,來解決婚姻工作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我們總是習慣于逃避。因為比起來面對問題,逃避可能更容易。只做到了向內尋找還不夠,我還要做到另外一點,那就是與實踐相結合,也就是實證。我們不能總是嘴巴上承認自己的問題。但行動上依舊我行我素,不做出相應的改變的話,任何的向內尋找也只僅僅會變成口頭認錯。說1000遍1萬遍我對我發生的所有的事情-百分之百的負責任都沒有用。我們必須做出相應的行動來。我想起了我在信仰方面的失敗的經驗。我曾經很執著地愛過一個人。但這種愛僅僅停留在表面,還沒有落實在實踐上面。有人可能會說,愛是一種情感表達,但情感的表達也需要采取行動。對愛情的正確信仰,應該是和他一起成長。而當時的我,由于對愛情的錯誤定義,懶惰和心智不成熟,在愛情的信仰之路上越走越偏,越走越狹隘。最終導致了愛情的失敗。

那么,到底什么是愛呢!愛是一種極為神秘的現象,我們很難給出確切的定義,也很難觸及它的本質,關于愛的研究是心理學界最艱難的課題之一,要嘗試了解愛的本質,注定會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有人把愛分成許多種肉體之愛,精神之愛,手足之愛,完美的愛,不完美的愛等等。我所認可的對愛的定義來自《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中對愛情所下的定義是: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簡單來講,就是如果你愛一個人,就會想方設法使自己變得更加美好。我認為這個對愛的定義包含了三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愛與被愛的最顯著的區別,就是當事人意識和潛意識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比如,你愛一個人的話,就會投其所好。這種投其所好呢,不是指貶義的投其所好。而是指深刻的理解對方,給予對方準確的愛,所需要的愛而不是自己單方面的付出。愛情的第二層含義是指愛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愛意味著心靈的不斷成長和心智的不斷成熟。我們付出的愛不僅能讓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樣也能使自己獲益。愛情的第三層含義是指,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有很多人一旦愛上一個人,就會付出所有,失去自我。這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愛,而只是在一廂情愿的單方面付出。

無論如何,信仰和愛是支撐著我們能夠走完人生的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而我對于信仰和愛的理解可能還依舊不夠深刻和全面,但,信仰學習修行的路還很長,讓我慢慢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