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經歷了“射雕”課程,以及基本的讀后感訓練之后,五年級的我們終于迎來了“西游記”課程。
? ? ? 一說到這個課程我就很興奮,因為這可是個給我帶來過巨大驕傲的課程——2014年,對于原著、課程朦朧粗淺的理解以及對我的生命、孩子們的生命和我們共同的處境的思考促使我懷著一種莫名的感覺完成了童話劇《西游記》劇本的創作。
后來,我們把它搬到了舞臺上,演出很成功。
? ? ? 但這次,隨著我的成熟,我不希望只是做到那樣而已,我希望帶著孩子們們“誤入藕花深處”——去摸索“審辨式思維”!
這就是我認為的審辯式思維——邏輯嚴密的思考!
但怎么來做呢?
就讓我們先用預習單來嘗試“獨立思考”、摸索“金字塔結構”吧。
懷著忐忑的心,等待你們的預習單,因為是在家里預讀的這本書,我不太確信你們是否踏實,但是預習單交過來還是令人驚喜的,已經有三四個孩子的預習單顯示出較清晰的思維過程。
終于到上課時間了。
這次我們要討論的核心話題是:花果山猴子成千上萬,為何偏偏是“石猴”稱王?
總結了大家的預習單,大致表達了兩個觀點:
1.石猴出生特別
2.石猴仁、智、勇俱全
在完成了初步的獨立思考后,怎么幫助孩子反轉思維,獲得認識上的再進一步的提升呢?
就讓我們先理解它、再推翻它,然后再總結吧。
第一個觀點:石猴出生特別
孩子們的理由非常充分:
1.名山、仙石、正當頂上,石猴出生的地點不是一般的猴子所能擁有的
2.石頭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恰好和了三百六十五天、二十四節氣的數字,果真是受了“天真地秀、日月精華”。
3.左右有“芝蘭相襯”。靈芝是能起死回生的仙草、蘭花是“只為王者香”的仙花。課件石頭所在的環境也是得天獨厚。
孩子們說的頭頭是道,于是我追問
“你們贊同嗎?”
孩子們紛紛點頭。
“有反對的嗎?”
無人回答。
“你們覺得丑小鴨的出生特別嗎?”
孩子們笑了
“也很特別是吧?不過是特別悲慘是不是?”
“你們覺得自己的出生特別嗎?”
“很平凡”
“那我告訴你們,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是我們迄今為止發現的惟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可以說,地球是整個宇宙的瑰寶!茫茫宇宙中,惟有地球發現了真實的生命;幾十億年漫長的生命進化后,才最終誕生了人類;幾十萬年的人類發展后,你來到了我們中間!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偉大的奇跡!人類生命是宇宙進化中最偉大的奇跡!現在你們還覺得自己很平凡嗎?”
“哇,我們很偉大呀”
“是呀,親愛的孩子們,石猴的出生時特別的,但哪一個生命的誕生不是特別的呢?出生特別雖然讓一個生命蘊含可無數可能性,但是他并不能從根本上決定一個生命故事如何書寫。
而一個生命在面對挑戰時所作出來的選擇,才真正決定了一個生命的高度和深度。所以石猴能稱王,出生特別只是一個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條件”
第二個觀點:石猴仁、智、勇俱全
孩子們證明的很仔細
仁:石猴發現水簾洞后不獨占,與眾猴分享。
智:“連呼三聲”才出來高呼“我進去,我進去”,體現了他的深思熟慮,并非猴急猴急;進洞后用“人而不信,不知其可”反問眾猴,誘導眾猴稱他為王
勇:毫無疑問,敢做眾猴不敢做的事情——跳進瀑布,發現水簾洞,就是勇。
“有沒有反駁的?”
坤:“王老師,我反駁,我們在《南明學歌》中提到“仁”是有“恕”和“愛”組成的,“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石猴不喜歡風餐露宿,所以帶猴子住進水簾洞。我覺得他做到了,但是“愛”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于別人的理解、同情和幫助,是毫無功利心的,而石猴之所以勇闖水簾洞、帶眾猴進去,只要是因為他想稱王,所以我覺得他還稱不上完全的有“仁”心。”
真是精彩的發言,一下子啟發了大家、
“那“智”呢?”
孩子們受了坤的啟發,立馬說:“他的智也是為了讓自己稱王”
“那這是什么“智”呢?”
孩子們一下子被問住了。
“那你們心中最有智的人有哪些?”
孩子們紛紛發言:“愛因斯坦、孔子、佛祖……”
“那你們對比一下,你們所提到的人物,和石猴有啥區別?”
“那些人都是造福了全人類,有更高的境界,是大智,石猴的是小謀略,雖然也造福了一群人,但是境界似乎還不夠,只能稱之為小智”
“那“勇”呢?”
孩子們找不出反對的理由。
“你們認為“勇”是什么?”
“就是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
“那你們覺得石猴勇敢嗎?”
“勇敢”眾人說
“可是他還大鬧天宮了呀,我覺得這不是真的勇敢”丁說。
“大家覺得石猴確實勇敢,但這勇敢似乎缺了點約束,是這個意思嗎?”
“是的”
“那這是不是“勇”呢?就留給大家課下自己去爭論吧。”
總結:
“親愛的孩子們,我們在理解之后,又對自己的思維驚醒了批判,現在我們發現仁、智、勇三個詞語似乎對于石猴來說評價太高,它還夠不上。但它身上確實有許多令人敬佩的地方,而且在眾猴中,也只有他名副其實該稱為“王”。那我們用一個什么合適的詞來評價它呢?”
黑板上,我出示了四個字
? ? ? ? ? ? 領袖氣質
“在任何一個團體中,總有某一個人充當著核心的角色,他的言行能夠被團體認可,并指引著團體的某一些決策和行動。我們可以把這種人所具備的人格魅力稱為"領袖氣質"。親愛的飛鳥們,在這間教室里,你愿意成為猴王還是眾猴?你又該如何成為猴王呢?”
第一課到此結束。
來看看學生作品
目標的重要性
作者:林琨皓
眾所周知,“美猴王”是石猴第一個有使命感的稱號,可這個稱號又是如何落入石頭手里的?我帶著這個大疑問,捧著《西游記》思考了一中午,得出了一個屬于我的答案:目標決定一切!
目標是什么?目標就是根據自己需要做出的決定。
那石猴的目標到底是什么呢?我從文中找到了答案,有這樣一段有一段文字是這樣寫的“哪一個有本事的,鉆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中鉆出來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
從“連呼了三聲”這幾個字可以看出石猴沒有一下子決定,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后做出了這個決定,確定了他的目標,弄清楚了自己的需要。
和“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圖”一一對照,我們能很清楚看出石猴的的需要是定格在“被尊重的需要”上,被拜為王,何其威風,何其榮耀。這個想法給了他勇氣去挑戰,在所有的猴子嚇成一團的時候高呼“我進去、我進去”;這個想法給了他長遠的目光,帶領眾猴跳進水簾洞并和他們分享所有的財產;這個想法也給了他智謀,在混亂中用一句“列位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你們才說有本事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我如今進來又出去,出去又進來,尋了這一個洞天與列位安眠穩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為王?”就說服眾猴拜他為王。
而其他的猴子呢?從眾猴進洞后的“搶盆奪碗,占灶爭床”表現來看,眾猴的需要只是定格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和石猴差距不是一點兩點,當然只能一個個序齒排班,朝上禮拜。稱石猴為“千歲大王”了
想到這里,我必須要提《明朝那些事》中的徐階和張居正,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大例子。
徐階,明嘉靖朝后期至隆慶朝初年內閣首輔,他勞碌一生,風光無限,斗倒奸相嚴嵩,于國于己無愧
張居正是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歷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歷皇帝開創了“萬歷新政”。
兩人都極其有名,但在野史中,徐階為人甚是有良心,張俊俊為人代筆,名聲極差,可是這樣的兩個人居然是師徒。有人可能認為這不可能,可這就是現實,徒弟張居正在一生的成就比師傅要好很多,著名的“萬歷新政”便是張居正提出來的,可為什么世人對他評價不高呢?
我想是徐階有更高的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張居正只有像石猴一樣的被尊重的需要,這種需要給了張居正維護自尊心,永遠要爭做第一的目標。
這目標成就了他,但也局限了他。
石猴稱王了,因為他有被尊重的需要,因為他有滿足此需要的清晰的目標,但是,這個目標是否能助他成佛呢?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有自己的目標嗎?你們有反思過自己的目標嗎?(1020字)
石猴稱王
作者:胡域洵
讀完《西游記》的第一回合,我心中慢慢的出現了一個問題:花果山有很多猴子,為什么偏偏是石猴稱王?
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仁,
一方面是因為石猴有仁心。在穿過瀑布后,石猴發現了水簾洞,水簾洞就像國王住的地方,“一竿兩竿修竹,三點五點梅花,幾樹青松常帶雨,渾然像個人家”這樣好的地方,誰不想自己留著住?不告訴所有人,可是石猴沒有這樣,他是馬上急抽身往外便走,把這個好事兒告訴了所有猴子,之后,石頭猴子讓石猴帶著他們進去,石猴說:“都隨我進來,進來”
從這一點說石猴有人心,但是石猴的仁心確是有很多對自己很好的條件的。
在發現水簾洞之前,眾猴道:“那一個有本事的鉆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石猴發現水簾洞后出來叫眾猴,是因為他想成為王,不叫眾猴的話,自己就沒有辦法成為王,所以他的仁心是有很多為自己著想的因素在里面的。
二,智
還有一方面是因為它有智。眾猴“連呼了三聲,“哪一個有本事的,鉆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呼了三聲,石猴才跳出來,如果她想當王,應該在第一聲就跳出來,但他沒有,因為他在想自己到底可不可以?
這說明他有智,在進了水簾洞后,石猴用很多巧妙的辦法要眾猴稱他為王。
但是石猴的“智”也是為了謀取對自己有利的因素——稱王,
三,勇
石猴的勇是真實的,并體現在很多的事情。
“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從這句話我讀出了石猴的動作勇敢優美,他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所以他的勇敢是真正的勇敢。
通過這么多思考,我解開了心中的問題之后,石猴之所以能稱王,就是因為他仁、智、勇俱全。
不過這仁、智還不夠純粹。我期望著它的進步、改變!(68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