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內容變現”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也儼然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各大內容平臺紛紛開啟“贊賞”功能,微信公眾號也放出消息要做付費閱讀。可以預見的是,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珍視時間、追求優質信息的人們已經無法忍受當前的亂狀,我們急于從一堆糟粕中尋求珍寶。而貨真價實的寫作者們,也急需一個體面的變現方式。
其實,能僅僅依靠寫作過上體面生活的人并不多,但是仍然有很大一群人在筆耕不輟的堅持著。那么,驅動他們一篇篇寫下去的熱情從何而來?
每當被問到類似的問題,我總會想起一句話,這句話我當個性簽名用了好久——如果做的是喜歡的事情,那便算不上什么堅持。假設你是一個愛吃烤鴨的人,一定會覺得那些舉著話筒問你“如何堅持吃烤鴨”的人不可理喻。所以為什么有人愿意一篇接一篇的寫下去?
除此之外,寫作還有幾點顯而易見的好處,我想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談談我所體會到的。
- 寫作能夠幫助我對現有知識體系進行總結和升華,是自我提升的一種方式。倘若不能清晰的談論一件事,就代表你對這一領域的認識仍存在盲區。寫作不僅迫使你去抽絲剝繭的理清楚,還要求你用盡量精短的文字對其進行描述,這對訓練自己的理解力好表達力都十分有益。
- 寫作是一種交流。人不可能孤獨的活著,總要以各種形式與外界產生交流,從他們身上收獲共鳴。當你開始寫作,時間和空間便無法限制你,“一個孤獨的社交動物也終于取得了與外界的聯系。”
- 寫作能讓你更為敏銳的感知生活,讓你活的更加豐富。舉個例子,當你想要描述一碗白米飯,你不能干巴巴的說它白、說它頂餓。你去觀察一粒米是怎樣在水中泡到飽脹,又怎么在鍋中蒸到醇香。這時候再去吃它,就不愿意就著綜藝節目狼吞虎咽,也更能體現食物存在的價值。
- 寫作是一種宣泄方式。我并不認為所有人都有寫作的必要,但是如果你同我一般,有較強的訴說欲望,渴望為擠壓在腦海中的想法找一個出口,不妨嘗試寫作。
- 寫作是對外界的一種回報,我們每天都在從外界汲取知識,是否想過也當如此回報他人?
為什么寫作?其實原因遠不止以上幾點吧。
如何開始寫作?
對于寫作的益處,我們多少都有些了解,為什么“道理聽了很多,依然寫不出一篇文章”?我之前也有過同樣的困惑,不過困惑僅存在于動筆之前。
落筆之前,我常常覺得寫作真難。寫什么呢?太陽底下無新事,仿佛天下道理都被說盡了,天下的故事也都演過千萬遍了;即便有東西要寫,怎么寫呢?常常是素材堆了一籮筐,不知道該從何用起。
關于如何開始寫作,我想要真誠的推薦一本書:
這本書并沒有過多的講述寫作技巧,而是一步步引導你,讓寫作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其實可寫的東西很多,生活處處是素材,你走過許多值得標記的路,也學到過很多值得記錄的知識。就像上文所提到過的,“寫作的好處之一在于提高你的敏銳度”,當你對周遭的事物有足夠的感知能力,便不會陷入“無米可炊”的境地。對于故事類的文章,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對于知識類的文章,雖然一千個讀者只有一個勾股定理,你仍然可以做出不同形式的解讀。依照你的方式,對知識進行更有意思的串聯、做出更為深刻的剖析。所以,飯桌上從來不缺米,缺的是一把火。
三十年前,作者的哥哥也曾面對著一份鳥類報告作業抓耳撓腮,他們的作家父親便告訴他,“伙伴,只要一只鳥接一只鳥的按部就班來寫。”
腦中有什么就寫什么,把這些素材看做易碎且已逝的東西,不要用理性去壓制他,任筆下潮起潮落,我們只要在退潮后撿貝殼就好了。只是要注意。我們寫出的東西最好比腦子里想的要少一點,換言之,我們決不能寫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在訴諸紙面(或屏幕)的過程中,我們或許會發現雙手開始不聽使喚,明明是要寫一篇A物品的說明文,怎么寫著寫著卻開始用濃墨重彩去寫B?我覺得這也是寫作的迷人之處,在你結筆之前,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寫什么故事。我自己常常有這種感受,最初只是簡單的起了個頭,后來就被雙手一路帶到了文尾。當然,這常常導致我前面的大部分篇幅都要被棄用,“或許你會覺得只用第六頁很浪費,但是如果沒有前面那五頁,第六頁頁不會存在。”
這跟很多人的人生歷程也十分相似,你從小就知道畢業后會從事這樣一個職業嗎?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還不是被境遇推著向前,就像夜間行車,你很難看清500米后是怎樣的路況。只能看準眼前的方向,并及時做好轉向調整。
最后,對你的初稿寬容一點。在這方面我首先要自我檢討,之前寫東西一直有一個誤區,就是落筆即完美。我會在細枝末節上耗費大量精力,以至于寫到精髓時直想棄筆休息,而我又非常軸,從來不肯把一篇文章斷在半山腰,開了頭就必須寫完,以至于經常虎頭蛇尾。倘若寫的是小說,那邊是前半章精彩紛呈,后半章則一一死絕。
幾乎所有出色的創作都是從不忍卒睹的第一次嘗試開始。初稿時下等版——你只是寫下來;第二份草稿是升級版——你檢查文字、提升質量;第三份草稿是牙醫版,你檢查每一顆牙齒,搜尋是否有松脫、不齊或蛀壞的。
我很慚愧,這篇文章也沒有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昨天心緒來潮寫下1000多字的初稿,今晚臨睡前又補了個尾巴。或許我還會回來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