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籠門
讓鳥兒飛走
把自由還給
鳥籠
我并沒有把這本書當做所謂“心靈雞湯”或者“成功學”的書籍來看,因在kindle上,最初是地鐵和公交的碎片閱讀,后來一發不可收拾——很有趣,也很有啟發。
書主要是“拆墻”(恩~書名非常非常切合內容):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給自己心靈筑起的圍墻——讓自己覺得有安全感;
給眼界筑起的圍墻——因為埋頭于每日瑣碎之中,忘了抬頭看看天空和遠方;
給腳步筑起的圍墻——被房子綁架?被婚姻孩子綁架?還是被父母的期望限制?
一邊讀書,我一遍遍問自己,我也是這樣嗎?我在做出怎樣的選擇呢?我的迷茫來源于哪里又將如何解決?
第一部分是講的安全感,現在的人們(主要是中國人)都很愛買房子,原因種種,買房結婚,買房投資,別人在買房,自己也買房……可我,為什么要買房呢?
從校園走出最年輕最有激情和沖勁兒的歲月,被貸款困住,而少了很多提升自己的機會,少了很多擴展人脈圈的時間和精力,買房、困在房子里,獲得的安全感,真的安全嗎?
投資自己才是最劃算的。
最近一年我也在思考這件事情。
不能把自己的未來寄托在伴侶身上,父母身上,孩子身上。走生活這條路的是我自己,自己才能成全自己。
那我被什么綁架了呢?讓我想想——因為家在武昌,我每天上下班2個小時;因為年近三十所以我必須結婚?所以我必須盡快生孩子?還是父母年紀日益增長,我必須站起來被迫成熟呢?
“yesbuter”,講的是這樣一類人:“是的我想跳槽,但是我怕另一個也不好,是的我想結婚,但是我怕男人對我不好,是的我想安于現狀,但我又想與眾不同”,總在害怕,又總想改變,這種焦慮中的痛苦,還不如奮起做點什么。
這個對我沖擊挺大。
我也總在風中搖擺,想改變,又害怕改變,想跳槽又覺得現在挺安穩。如此種種。
焦慮焦灼的滋味,簡直是比跳槽讓我更加恐慌,不過我想著,先錘煉自己吧,讓自己成長起來,這樣1.2年后自己如論怎么選擇,都不要后悔。
與自己獨處的能力
現代心理學中,常常把一個人與社會外界交往的能力看得很重。我們應該隨和,合群,又應該有自己的想法,還應該有穩定的家庭關系、同事關系和私密的社交圈子。不然為什么大家提起“宅男宅女”,都會輕哧一笑呢?
但最近的一本書讓我如釋重負:安東尼.斯托爾的《孤獨——回歸自我》——(還沒看完啦),這本書中反復強調,人的社會能力很重要,但與自己獨處的能力同樣非常重要。每一天24小時中,人至少有1/3的時間是獨處的:睡眠。
靜下來問問自己內心,長時間思考,放空,甚至發呆,不僅不是什么壞事,甚至會有一種撥云見日之感。
最近一年,常有對孤獨的渴望。
我再不是一個人時就焦灼地想找人聊天,逛街,喝茶,看電視了。一周,總想有至少兩天是獨處的,可以看書,聽音樂,或者就是早早睡一覺,玩一下填色游戲等等。腦袋放空的時候,它也會自己整理,頭一天氣憤不已的事情,第二天常常覺得“還好吧,那有什么”。它會自己愈合。
再來看恐懼
恐懼有三個層次:恐懼事件本身;害怕失去背后的價值;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應對這個失去。
其實背對著恐懼的時候是最可怕的,就像黑暗中,總覺得哪里有鬼,書里就說,那轉過身來吧,其實也沒什么。
對啊,又有什么呢,小時候總怕爸爸媽媽丟掉自己不要了,小學害怕成績不好老師不喜歡自己,初中高中害怕自己長得丑(that is true), 大學怕找不到工作,工作了又怕自己沒能力做得更好,到后來怕自己結不了婚。
我總是一路害怕著,但是現在回頭看,小的時候的恐懼,小學時候的恐懼,初高中大學時候的恐懼,算什么呢?
恐懼無非是沒有轉過身直面,再就是,站得不夠高。——眼界不夠高吧~
吃飯的時候吃飯,喝水的時候喝水,那就是禪。可惜大部分人不是這樣,我們在吃飯的時候想著工作,在喝水的時候又想著吃飯,在工作的時候想著出錯,在戀愛的時候擔心分手,在擁抱的時候還在看表……
這段很棒,對不對?
它是在說,做一個有趣的人,還是做一個無趣的人。有趣的人,對生活對世界對自己感興趣的人,總是能關注當下的。
而我覺得,這段話對我尤其合適。
閆先森昨天說,覺得我讀書,像是在趕什么。我思索了一下,又思索了一下。
然后,我看書的時候看書,吃飯的時候吃飯,工作的時候工作,今天的我,快樂很多。謝謝閆先森。
趕,并不是速度,但我確實是,工作的時候想著看書,看書的時候惦念著工作。總是焦灼著,時間并沒有減少。
今天我告訴自己,做2個番茄的工作,做完了,剩下的半個小時就看書。——這么簡單,我就開心了。
Dance like nobody's watching; love like you've never been hurt. Sing like nobody's listening; live like it's heaven on earth.
That's end for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