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社會很是殘酷現實,我只望和有情有義之人互來往;世界很是喧囂浮躁,我只想以寧靜淡泊之心來面對;生命很是短暫無常,我只愿以此生無悔之志相珍惜。
? ? ? ? 記得當年高復時,面對是繼續讀書求學還是輟學打工的艱難抉擇,我選擇了逃避社會,高復期間,為了讓自己能夠靜下心來專志于學習,我給自己規定了三不原則:不想不該想的事!不干不該干的事!不管不該管的事!那段時間,日子過的很是單調乏味,但更是過的寧靜淡泊,后來,就去讀了大學。
? ? ? ? 大學畢業那會兒,面對是就業還是考研,我又一次選擇了逃避社會。在逃避的同時,開始了人生中第一次大膽的挑戰與嘗試,報考了在全國只錄取三名研究生的中山大學,并竟然進入面試,雖然最終結果并未如人意,但從那以后,我開始學會拋棄人生中多余無謂的憂懼與抱怨,勇敢地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大膽地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嘗試,甚至有時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中進行“逆生”。從那時起,內心便樹立了一種永不屈服的人生信念!
? ? ? ? 雖說是兩次逃避,但在我看來,卻都是頗有積極意義的,我很清楚自身的實際情況,于我而言,能夠改變自身命運的,只有借助于投資成本最低而又不失為人間正道的讀書學習之門路。有時以退為進,方能走的更長更遠,只要路還在,就不要怕長怕遠,風雨兼程只會比一馬平川走的更有滋味,處處皆是風景。
? ? ? ?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陸游很是強調作詩的“詩外之功”。跳出作詩章法技巧的圈子之外,到現實生活之中去尋找詩情詩意,方可作得好詩。讀書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從書本中獲得的不僅僅是文字知識,更是一種處世心境。
? ? ? ? 2014年夏天,我獨自參觀拜訪西安大慈恩寺,并有幸看到了玄奘法師耗17年之久從天竺國取回的原汁原味的貝葉經。在游覽大雁塔時,隨從導游說了這樣幾句話:玄奘法師一生只做了兩件事,一是西天取經,二是翻譯經書,但這兩件事都做的非常偉大。遠離塵世的喧囂與社會的浮躁,在寧靜淡泊中,玄奘法師取得了自己人生的“真經”,也翻譯了自己人生的“真經”。
? ? ? ? 儒家積極用世的思想在中國傳統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地位,但事實證明,佛、道二教于人的心性修養,卻更為高明,“三教調和”思想的出現,于個人,于社會,于時代,于歷史,都有著積極的價值與意義。選擇一種寧靜淡泊的生活方式,如果一定要說是一種逃避,那就是希望躲開迷茫與悵惘,逃避抱怨與憂懼,讓自己的目標清晰化,斗志昂揚化,計劃具體化,行動堅定化。
? ? ?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無能力兼濟天下的時候,就安安靜靜做好獨善其身好了。道家思想強調“小國寡民”,宣揚“無為而治”,推崇“自然境界”,其實三者是一個統一體,小國寡民人人獨善其身,天下便自然無為而治。道家否定統治者的存在,認為最美好的君主、最高明的帝王,只是一個擺設而已,拱手而治天下,達到一種自然的境界,天下不治而治。《孫子兵法》有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同樣的道理!
? ? ? ? ? 我常常覺得,自然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如同陶淵明、李白的詩一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唐宋詩文中的傳世之作,大多都是作者率意而為、隨意所作之筆,而科場上的“命題”,卻往往容易鉗制原本的才思。“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人們不會記得那年披紅掛彩、跨馬游街的狀元是誰,歷史只會記得那年姑蘇城外那個落第的詩人張繼,以及那場千年不朽的失眠!無論是文壇,還是武林,門派的創立固然可以給后人提供學習的程式,但同時也會僵化人的思維,缺乏創新的意識。門派創立之后,日漸式微者多,青出于藍者少,我更欣賞那種能夠自立門派之人、或者不囿于門派之爭而獨立于門派之外、或博采眾門派之長而后出新之人。苦吟派詩人之所以遭到批判,也在于其失卻了自然之美,而刻意去尋章摘句。
? ? ? ? 不太喜歡刻意去追逐什么,刻意去追逐的,都是造化未至!如同考博一樣,之所以感覺備考很是辛苦勞累,就是因為前期積累太少,基礎太薄,而所期望的境界,則是功到自然成,用功尚未達到一定火候,必定難以達到自然而然的成功!根本無需刻意備考,把考試只是看作一種形式而已,一考便上,這才是考博的自然境界!
? ? ? ? 當前,更需要的,還是寧靜淡泊之心掩蓋下的真功夫!自然境界,有待于進一步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