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2017年我國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6本,人均電子圖書閱讀量為3.12本,也就是說國人年人均圖書閱讀量不到8本。
<font color="#dd0000">那問題來了?中國人的閱讀量在全世界是個什么水平呢?</font><br />
據媒體報道,世界上人均閱讀量最多是猶太人,人均年閱讀量達到六十多本,英國據說也達六十多本,俄羅斯五十多本,美國五十多本,日本四十多本,其他如法國、英國、韓國也都超過了十本——我們慚愧地發現,我們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燦爛光輝,人均讀書量卻幾乎墊底兒。這與經濟大國、人口大國、文化大國特別不匹配。
這讓人不禁思索——在這飛速發展的幾十年,我們從什么時候開始忘了讀書的?如果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大家獲得知識和見解的途徑。很多人寧可信奉行萬里路——實踐出真知的智慧。誰也不能否認實踐的重大意義,然而別忘了行萬里路是需要極高的成本和風險的。而讀書確是性價比最高的獲得知識的途徑。
更要命的是,很多人(包括沒接觸到《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我)對讀書的理解還停留在淺顯的層次。正因為如此,讀書無用論才會有空間。在看到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為我還算是個喜歡讀書,能看得進去書的人。然而,如今,我羞愧的發現,我原來遠不知道閱讀的世界比我想象的要大很多。
這本書的第一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1902-2001),是美國的哲學家、教育家、作家(頭銜不少),他在1940年寫了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距今已經70多年,仍暢銷不衰。不僅如此,他還編撰了《西方文學經典》,呼吁教育界讓學生閱讀經典。他的呼吁讓美國著名的常青藤大學——位于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在本科生中開設了閱讀經典的課程。直至今日,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生在校期間必修一年的[西方文學經典]和一年的[當代文明基礎],這也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的最著名的課程之一,眾多人趨之若鶩。
閱讀的層次
這本書開篇首先提出閱讀的層次,閱讀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基礎閱讀。就是我們在小學或者初中學習的詞語解釋、段落大意等等。說白了就是你能讀懂每句話的意思,是在說什么。
第二層次:檢視閱讀。包括兩種,一種有系統的略讀,強調關注標題、目錄、前言、后記、重點內文。第二種是把書整個從頭到尾快速讀一遍,不明白的部分可以跳過去。檢視閱讀是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精讀的一個過程。如果遇到不值得精讀的書,那么檢視閱讀對于大部分書籍來講已經足夠。另外,檢視閱讀也是后面提到的主題閱讀用來尋找相關主題的一個閱讀方法。
-
第三層次:分析閱讀。這是主動閱讀中最耗時費力的閱讀,是講如何精讀一本書的具體方法(見圖:詳解檢視閱讀)。
詳解分析閱讀.jpg 第四層次:主題閱讀。這是閱讀的比較高級的方法,即同時閱讀相同主題的不同書籍。同時也要綜合運用前三種閱讀方法。主題閱讀在閱讀社科類書籍時尤其重要。
以上四個閱讀層次中,從檢視閱讀開始,才是真正的主動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是教我們如何從基礎閱讀升階到主動的閱讀。因為只有主動的閱讀才能真正把一本書變成自己的東西,而只有內化成讀者的知識,才能指導我們的行動。主動的閱讀最關鍵的標志是你是否帶著問題去讀,并且是否尋找到了答案。
如何閱讀論說性作品
以《關鍵對話》為例,按照分析閱讀的規則解讀。
第一, 整體來講,這本書在講什么?
首先,這是本實用的書。告訴我們如何在與家人朋友或者工作場合同領導同事溝通一些重大有爭議的問題時,確保達到真正的溝通。換句話,這本書不是告訴我們如何去演講、辯論或者抖機靈。而是真正的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關鍵問題的溝通。
家庭或者朋友方面。比如:讓朋友還錢;與前妻或者前夫討論關于監護權和探視權的問題;教導一個叛逆少年;討論與性有關的話題;與另一半討論亂花錢的問題;讓配偶的父母停止干預你們的事情;與室友談論有關個人衛生的問題;
工作方面。對老板的行為提出建議;批評某位同事的工作;與一個沒有信守承諾的團隊成員談話;進行檢討性質的績效面談;要老板信守承諾。
第二, 這本書是怎么詮釋的?
歸納法:通過案例,生動的案例。生動的案例來豐富每個主旨。而且首先把沒有運用這本書的規則,溝通時的情景先描述出來。然后再教讀者如果一步步運用本書的溝通規則,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溝通效果。對比一目了然。如何運用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也很清楚。
演繹法:建立一個模型,把要表達的主旨整合到這個模型中。
第三, 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
覺得很有道理,因為講述的很多案例特別生動,就是時刻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
第四, 這本書有意義嗎?跟我有關系嗎?
對于家庭來講,對于重大問題,如果能坦誠的、不帶批判、攻擊性、不逃避的好好對話,是非常重要的。對于職場來講,掌握關鍵對話技巧,也有助于獲得突破性的成長。
如何閱讀經典文學作品#
小說是我們大家都愛讀的,然而小說的意義尤其經典小說的意義絕不僅僅是消遣,它是打開想象力的鑰匙。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則是無限的。”大家也都知道這是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的。現在的問題是,大家都知道想象力重要,但是怎么培養,大家不知道。想象力培養不像培養計算能力那樣,有成熟的方法可用。
在這兒,我們講一個故事
1968年, 美國內華達州一個叫露絲的三歲小女孩告訴媽媽,她認識了禮品盒上“OPEN”的第 一個字母“O”。她的媽媽感到非常吃驚,問她是怎么認識的。露絲告訴媽媽說是幼兒園的薇拉小姐教的。
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位母親立即一紙訴狀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兒園告上了法庭,她的理由令人吃驚,竟是說該幼兒園剝奪了露絲的想象力。
因為她的女兒在認識“O”之前可以把“O”說成太陽、蘋果、足球、鳥蛋之類的圓形東西,然而在幼兒園教她認識“O“之后,露絲便失去了這種想象力。這位母親要求幼兒園對這種后果負責,賠償她的女兒精神傷殘費 1000 美元。
她的訴狀遞交上去后,引起了整個州的軒然大波。幼兒園的人認為這位母親一定是瘋了,而其他家長也認為她有點兒小題大做,就連她的律師都不贊成她的做法。
三個月后,此案的結果出人意料——該幼兒園敗訴。因為陪審團的全部陪審員都被這位母親在辯護時講的一個故事感動了。
那是一個關于天鵝翅膀被折斷的故事。這位母親說:“我曾到東方某個國家旅行,在一家公園里見到兩只天鵝,一只被剪去了左邊的翅膀,被放養在較大的一片水塘里;另一只完好無損,被放養在一片較小的水塘里。管理人員說,這樣能防止它們逃跑,剪去左邊翅膀的天鵝因無法保持身體平衡而不能飛行;放在小水塘里的那只則因沒有足夠的滑翔路程,也只能呆在水里。當時我非常震驚,震驚東方人的聰明和智慧,可我也感到悲哀。
今天我為我女兒的事來打這場官司,是因為我感到,露絲就猶如一只在幼兒園里的天鵝,他們剪掉了露絲一只想象的翅膀,過早地把她投進了那片只有 26 個字母的小水塘。愛迪生就是因為擁有可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才發明了電燈泡;牛頓就是因為擁有創新的意識,才發現了地心引力。可能露絲想象力不是很豐富,但是你們不可以剝奪露絲想象的權利,因為一只沒有翅膀的天鵝是永遠都飛不起來的。”
這段辯護詞最終成了內華達州修改《公民教育保護法》的依據,其中規定幼兒在學校必須擁有的權利:
1 、玩的權利。
2、問為什么的權利,也就是擁有想象力的權利。>
如果說有一種方法大部分人都承認對培養想象力頗有助益,那就是閱讀。尤其是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是穩妥靠譜的方法。
以《白鹿原》為例,我們按照《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閱讀想象文學的方法來閱讀。
《白鹿原》描寫了20世紀初辛亥革命前后,新舊社會交替之際,陜西省一個叫白鹿原的鎮子,兩家大戶白家和鹿家相互斗爭、家族各自發展的故事。
關于《白鹿原》中白家長子白嘉軒的故事。
按照《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提出閱讀想象文學的方法,我們分析故事的架構——一個故事怎么開始的?怎么發展的?高潮是哪里?形成高潮的關鍵因素是什么?高潮之后的影響是什么?
開始
講到白孝文,必須要講到他爹白嘉軒。整個《白鹿原》的故事以白嘉軒娶了七房媳婦兒開始。在中國封建社會,“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香火延續是人們很重要的信仰。所以在白嘉軒連續娶了四個媳婦兒都莫名其妙死了之后,白嘉軒父親白秉德老漢咽氣前還不忘交代白趙式和白嘉軒就是賣牛賣馬賣房賣地也必須繼續娶媳婦兒。
第五房媳婦兒又死了之后,白趙氏甚至比丈夫更加果敢堅決。
“女人不過是糊窗子的紙,破了爛了揭掉一層再糊新的。死五個媳婦兒我再給你娶五個。家產花光了值得,比沒兒沒女斷了香火給旁人占去心甘。”——白趙氏
終于第七房媳婦兒仙草在結婚一年后有了身孕,之后相繼生下了長子白孝文、次子白孝武、女兒白靈和四子白孝義。由于家教甚嚴,白家兒子從小都是規矩人,作為長子,先天白孝文就被寄予厚望,況且他也確實“機敏”、“持重”、“練達”。
發展
白嘉軒有意識培養長子白孝文為家族的繼任者和本族族長。逐漸,白孝文開始在祠堂主持一些公眾祭祀儀式,所以白孝文當時已經被大家看做未來的族長。而白孝文故事的轉折點在于鹿子霖設的陷阱——田小娥的色誘。
高潮
被田小娥色誘后,白嘉軒第一件事情就是在祠堂當中把白孝文打的半死,然后白孝文被白嘉軒攆出家門,又染上抽大煙的惡習,把自己的房子地都賣了,不得已討飯吃,妻子也在饑荒中餓死——可謂是家破人亡。德高望重的白家門樓里出來的這個人,甚至在土溝里差點兒被野狗當尸首吃掉。
故事結果
白孝文徹底黑化,陰險狡詐,逐漸登上了權力巔峰,并且害死了書中另一個主人公——從小的伙伴黑娃。
很多人不理解白孝文后來的黑化,特別是為什么要害死黑娃。
結合情節,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是這樣的。起初白孝文是一個像他爹白嘉軒一樣仁義要臉的人,但是遭遇田小娥色誘,被眾人唾棄后,徹底變成了不要臉。這個不要臉不是他主動不要臉,他是被陷害的。但是作為他的父親白嘉軒不管這些——他更在乎的是臉面。然而在白孝文最需要支持的時候,他面對的只有孤獨的黑暗和來自至親的拋棄。從心理學上來講,白孝文遭遇了嚴重的心理創傷。
從此,白孝文拋棄了臉面、拋棄了溫情,開始赤裸裸追求權力,出手狠毒。他殺死黑娃,一方面我認為黑娃跟他之間有田小娥這個無法去除的芥蒂,二是他知道黑娃是個厲害的角色,黑娃像個隱藏的炸彈,保不齊在未來某個時刻在哪兒就爆了,不如狠點先下手為安。
通過梳理人物、情節,思考情節發展背后的關鍵因素,如果我們能持續的運用“主動”的方法閱讀經典文學作品,逐漸,“智慧”的小苗就會在我們的身體內生根發芽。遇到復雜的事情在決策的關頭,它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厘清事情發展的關鍵點,從而洞悉事情的走向。
書是開始,不是終點#
讀書對于解決問題有多大幫助?
毋庸置疑,閱讀解決的是“知”的問題。而知和行的關系,是一個亙古以來的討論了無數年的話題。關于知和行,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如何閱讀一本書》也給出了回答:讀書是知,而知不代表行。所以光讀書不去實踐是沒有用的。然而知是行的前提,尤其真知才能行的遠。沒有讀懂書去實踐,可能是南轅北轍。
所以,讀到好書,有啟發意義,下一步必然是行動。另一方面,即便是再實用的書籍,也要謹記“任何實用性的書都不能解決該書關心的實際問題”,并不是合上書就完事兒了。
合上書,是一個開始,不是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