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齊國的木匠琰,收了三位徒弟。
有一天,琰的大徒弟松鞘問他:“怎樣才能把木料刨得平整又漂亮呢?”
過了片刻,琰取了一塊鋸好的木料和一塊剛伐的圓木,然后把鋸好的木料同圓木一同放在鋸床上,便對松鞘說:“你將墨繩先以這塊鋸好的木料為標準,再施加在這塊圓木上面,就可以將它刨得平整又漂亮了。”,松鞘頓時明白了。
過了幾天,琰的二徒弟涪矜問他:“怎樣才能將榫和卯做得非常匹配呢?”
琰回答道:“先把尺寸合適的卯鑿出來,然后再去做榫頭,這樣去每削整一點榫頭就可以與卯進行比對,漸漸地便可以匹配了。” 涪矜恍然大悟。
還有一次,琰的三徒弟善在河道旁問他:“我們學習木工究竟是為了什么呢?”
琰思考了片刻后回答道:”河水之所以能夠朝同一方向流動,是因為有河道的局限;木頭的表面之所以能夠均勻光滑,是因為有木工的規范。巨大的古木能夠變成小小的凳子,粗壯的樹干能夠變成有棱角的桌子,這不就是天地間所應有的法理嗎?我們學習木工不僅僅是為了成為公輸子那樣的人,也是為了參悟人生的哲理啊!“
后來,松鞘在黃河一岸專門為別人制作木劍,涪矜成為了技巧嫻熟的竹工,善成為了齊國有名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