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直在想一個題目,人為什么總是感覺不知足呢?為什么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今天有同事說,有個老師說,人生病的時候是常態,大多數時候都是賴活著。原來身體和生活是一致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事是如意的呢。
現在做行政工作,每天被各種瑣事困擾著,好懷念專心做一件事的日子。曾經做策劃,每天熬夜加班趕稿子,那時候就想,要是做行政工作多好啊,每天除了粘貼票據,統計一些信息,就沒什么事了,還能正常上下班。但現在真的做了行政,發現不是我想象的樣子,如果再讓我選擇,我不會再說行政工作輕松了。這也說明,人不能輕易地下結論,也不能相信眼睛看到的東西,很多事情非親身經歷不能體會。如果現在還讓我回去做策劃寫稿子,我是不是又會生出新的不滿?這都很難說。
歸根結底,環境的變更不是問題的主要矛盾。就像很多時候幻想有個救世主來解救自己一樣,事實上,除了自己,沒有人會是救世主。
不再羨慕別人不上班就能衣食無憂的生活,因為每個人的命運不一樣,每個人現在的狀態都是當初種種努力或是某些因緣的呈現,老天的安排一定是最好的,都該安享自己當下的狀態。
學著接納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不完美和自己的陰暗面,慢慢學著不生嫉妒之心和貪嗔之心。想想曾經的不如意,所有的情緒起伏都是內心有了比較,有了焦慮的時候。與其覺得自己不如意,被不公平待遇,不如坦然接受。與其嫉妒別人的才華,怨自己才疏學淺,不如抓緊時間好好學習。
知足是一種狀態,需要一種不被外物所動的定力,更需要廣闊的胸懷接納所有的不如意,真能做到這些的時候,才是獲得了大自在。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