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我不愛讀武志紅
最近武志紅出了新書《巨嬰國》,同事們買了他的書,也有人對他的書贊不絕口。有一段時間,大概是一周,我天天看武志紅。他寫的比較多的主題就是有關于巨嬰,生理上成年后還保留了對父母的依賴,并且把這種依賴移情到別人身上。他的文章有對巨嬰狀態的內省,有對父母沒有照料好子女的憤恨。我讀不了幾篇文章,讀過十幾篇之后感覺少有新意的文章了。
我不愛讀另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巨嬰也好,全能父母也好,當你知道你的狀態,我把這一步叫做覺察。覺察到以后就該面對了,接著是行動。如果總沉迷于談論狀態是否是一種逃避。我欣賞生活中那些智者和勇敢的人,他們看清了生活的面貌依然能夠面對,他們用覺察自身和別人的狀態去更好地與自己與別人相處,而非肆意談論,或者因為我如何如何所以你要如何如何。我也相信每個人的智慧和勇氣要比別人看到的多得多。人們可以很好地照顧到自己。
二、孫子女視角如何看待老人的離別
好友的外公在前兩天去世了。在大太陽里我看到了她寫在db的話語,有些恍惚,第一反應是不要評論,不要出聲。到傍晚的時候因為累著了,睡了一覺,睡夢里收到有些感受,終于忍不住評論了一條:祝外公走好...
她昨晚和我傾訴她如何不解人死后人們打開收音機,放著某個人錄下的哭聲,在外公身上放上布條,像是“隨意”對待一個已逝的人。她不懂為何要走這種儀式,為何親人們好像很快接受了現實,忙碌著操辦外公的身后事。她說她走上前去把收音機拔了并怒罵了他們。她對那個在國外沒有回來的哥哥根根于懷卻忍著不說。她質問她媽媽有沒有給外公盡力搶救,為什么要那么快放棄,為什么忙著通知親人。那些假惺惺的親人為何要讓他們來外公跟前演戲。
我想這是一個孫子輩的人對孝或者說愛的詮釋。大人們笑著接受孫子輩的人這樣的“胡鬧”和質問,只把我們當成小孩。
起初聽到她說她把收音機拔掉的時候,有一瞬感覺這是否意味著隸屬于青春期的不成熟,是否不該如此“幼稚”。轉而把這個念頭打消,人在表達悲傷的時候都還要去限制自己表達悲傷的方式,你是有多不愛護自己。盡管表達吧,這太重要了。有多少時候我們忍著忍著便看不清自己的喜怒哀樂,多少時候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都是這樣來的。
我試圖安慰她,大人們這么快接受不代表不愛或者愛的淺。有一種可能性是,我們的潛意識在保護我們不去觸碰死亡,那會“嚇死人”。越是年長,潛意識里面蘊藏的那份好奇越是被壓抑,人們不敢想象死亡。人們唯有用麻木和例行公事把自己保護起來,所以你也許可以不用過分責怪大人們。
三
最近越加感覺到目標的重要性。最近在日常上班中,因為事物實在是太多,需要時刻知道自己的工作重點在哪里。我近期的工作是銷售,把培訓班開起來。于是我每天給自己的要求是我必須做與銷售相關的事情123。這樣下來的效果不錯,銷售的壓力也減輕不少。越發覺得拉開人和人之間距離的事情是目標,同樣堅持閱讀的人,有人可以在若干年后寫書、成為知名博主、成為某方便專家,有些人只是冠上“這人看書比較多”這樣的評價。同樣是工作,有人若干年以后年薪可以去到6位數,有些人到4位數就有深深的無力感。
說到定目標,大家可能會覺得要定一個多么重大的目標,年薪百萬或者知名人士?
做項目經理給到我很大的啟發。
在做項目經理的時候,常常需要很多成員的配合,如何讓工作落實下去按時提交是個技術活。最好用的方法是讓具體某項工作的負責人自己說什么時候完工,什么時候提交。如果實在說不出來,項目經理給到幾個日期讓他選,選定開始干活。這里面有一個心理博弈的過程,各項工作的負責人以為項目經理要讓他盡早提交,而他因為惰性或者有難度畏難,總想能什么時候提交就什么時候提交。他要平衡項目的期待提交日期以及他能最早提交的日期,最后綜合給出一個日期,這是非常有意思的。更有意思的是什么呢?一旦他自己說出口的日期他會牢牢記得自己的承諾,不需要催太多。站在項目經理的角度,項目經理其實樂得開心,因為對方說出來的日期比他要求的通常要早。
啟發是什么呢?我們以為我們必須要訂一個重大的目標,實際上只要自己定了目標,大或者小,一般都要比你不定目標能走得遠的多。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目標大小,我覺得和自己想要獲得什么是切身相關的,有的人是錢,有的人是名,有的人是舒適的生活,有的人是完整的自我...
如果以3年一個目標計算,3年你比自己不定目標走得遠,再三年,再三年呢?是不是遠得多得多?
所以我得出結論說:一個“普通”人+一個目標=一個“不普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