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文是《腦筋急轉彎是怎么讓孩子變傻的》的姊妹篇,教你用一個問題來培養孩子或者自己的認知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1
看了昨天那篇《腦筋急轉彎是怎么讓孩子變傻的》的小伙伴們,今天是不是大吃一驚?幾乎要懷疑作者是不是患了“邏輯混亂癥”了。哈哈,當然是沒有這個癥的了。當然,即使患了,我也不會承認的啦。
不知道細心的你,是不是已經發現,昨天文章說的是腦筋急轉彎,其實主要談的是用認知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既然腦筋急轉彎可以用認知策略,分析出不同的結果來,那么,腦筋急轉彎是不是可以用來培養孩子的認知策略、同時提高發散思維呢?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換種方式來用腦筋急轉彎,它是可以讓孩子變聰明的。讓孩子變傻的,不是腦筋急轉彎本身,而是我們怎么使用它。同樣,讓孩子變聰明的,也不是腦筋急轉彎本身,也是我們怎么使用它。
影響我們行為結果的,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待它的態度和方式。
哈哈,好嚴肅,腦洞有點大了。
言歸正傳,看看怎么用腦筋急轉彎讓孩子變聰明吧。
2
復習時間到了,還記得知識的分類嗎?
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好比開車時用到的地圖;程序性知識,好比開車的技術;還有策略性知識,就是在開車去往目的地過程中,調整自己的思維、行動和情緒,以順利到達目的地的知識。
復習完畢,我們來回顧昨天的“天柱山之旅”。
首先我有一張完整準確的地圖,其次我還是技術嫻熟的老司機,最后我清楚地知道目的地是“天柱山”。
然后,我從所在地開車出發,順利地到達了天柱山。
如果想要了解自己用了哪些策略性知識,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怎么開到這里來的”!
注意,不是“我是怎么開的”,而是“我是怎么開到這里來的”。
3
這兩個問題有什么不一樣呢?
如果問,“我是怎么開的”?
答案很可能是:“我對著導航,先從家里開到高速公路入口,然后上高速,到**出口出來,進入安慶市。再轉入**國道,進潛山縣。最后從**路口*轉、繼續開**公里,到達景區入口”。
這是“怎么做”的知識,屬于程序性知識。而我們需要了解的是自己在開車過程中的認知策略,也就是策略性知識。
如果問,“我是怎么開到這里來的”?
答案很可能是:“我先設置了導航,然后按照導航從家里出發。到了**地點,我突然發現汽車油不夠,就先加了個油。然后回頭繼續開上高速。時間開長了,有點累、有點困,我就打開廣播聽了起來。等景區附近時,我發現導航好像有問題,導的那條路看起來很遠。于是就下車問了當地的老鄉,重新換了條方便的路,最后順利到達景區大門口”。
上面那段話主語是“車”,描述的是車的行駛路線,是一個行為接著一個行為,是對“我怎么開的”的描述,屬于程序性知識。
那這段話,主語是“我”,描述的是我的開車過程,是一個調整接著一個調整,車的狀態的調整、我的情緒的調整、路線的調整,是對“我是怎么開到的”,屬于策略性知識。
4
類比一下解題過程。
“設置導航”就是審題過程,導航設置得越準確,就代表題意分析得越透徹。
“加油”是覺察和調節自己身體狀態的過程,感覺肚子餓了,吃點東西,覺得腦子有點暈,就休息休息。
開車時情緒不好會影響開車的穩定性,解題時也一樣需要調節好情緒,這樣長、短時記憶的相互轉換才會流暢,思維也會敏捷。
問路相當于發現自己解題思路的偏差,然后問了同學和老師,更改過來。也可以自己看地圖,更改過來,這就相當于自己矯正自己的解題思路。
認知策略,就是這樣一系列用來監控自己的認知過程的技能。
5
腦筋急轉彎怎么培養孩子的認知策略呢?
我們可以和《腦筋急轉彎是怎么讓孩子變傻的》里一樣順推,引導孩子從多個角度調控自己的搜集信息、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孩子的認知策略。
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想答案,想出來之后,問孩子“你是怎么想出來的”,然后陪著孩子一起回憶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具體的過程可能是下面這樣問答。
題目:河邊有一條船,該船一次只能運載一個人過河到對岸?,F在卻有兩個成年人非得同時乘這一條船到對岸不可。結果兩個人都達到了目的。他們是怎么做到的?
答案:一個艄公,一個乘客,兩個人可以一起到對岸。
6
追問:你是怎么想出來的呢?
1、 ?你剛看到題目是怎么想的?
我看了看題目,想了好久,想不出來,覺得有點煩。
2、 ?然后呢?
我站起來走了走,心情好一些了,又開始想。
3、 ?這次你是怎么想的呢?
我想,腦筋急轉彎的題目和其他題目不一樣,要看仔細。我就又把題目認真看了幾篇。
4、 ?然后呢?
我一個條件一個條件地分析,想到可能是是一個人把另一個人抱過去,可是題目里說是“兩個成年人”,這個想法不對。然后繼續看,發現“運載”這個詞很特別。
5、 ?特別在哪呢?
我們平時會說“一次只能坐一個人”,這里用的是“運載”,那可以“一次坐兩個人”,一個可能是乘客,一個是艄公,就滿足“一次運載一個人”但“兩人同時到達目的地”了。
7
至此,孩子就明白了他是怎么搜集信息、作出判斷、分析解決了,也就澄清了自己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使用的認知策略:如何調節情緒,如何審題,如何分析,如何判斷結果是否正確。
這樣的澄清越多,孩子對自己使用的認知策略越熟悉,也就越能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主動使用,讓解題變得迅速、有效。
也就意味著孩子越聰明。
腦筋急轉彎能讓孩子變傻,也能讓孩子變聰明,關鍵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是隨意的,還是有智慧的。
8
我們不能讓孩子天天玩腦筋急轉彎,但是可以在孩子解出一道難題,興致勃勃的時候,問孩子一句“你能告訴我,你是怎么解出來的嗎”。
讓孩子把解決單個題時產生的、偶然的認知策略,通過自己的回憶和思考,變成能夠在解其他題使用的、必然的認知策略。
這樣的孩子,一次次地積累“小聰明”,最終會形成“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