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繁華夜景
《儒林外史》第四回,—《薦亡齋和尚契官司,打秋風鄉紳遭橫事》。
第四回,講的是范進的母親因為范進中舉,家中物質條件突然大變,街坊鄰居皆送錢送米等絡繹不絕,最后搬到張靜齋提供的新房子里,看到家壁輝煌,喜及致痰,最后不治而逝的故事。
范進,表面上呆頭笨腦,窮困愚陋,逆來順受,酸氣十足;內心里卻熱戀功名,追求利祿,奴性十足,卑怯懦弱。從他身上,可以看出科舉制度的腐敗和對讀書人的毒害。
他半生貧窮困乏,有時到了斷炊挨餓的境地。但窮困并未使他那腐儒的呆氣和酸氣減退,即使在急待賣雞買米時,也還是“一步一踱”,“東張西望”,并不著急。
同時,他又名利熏心,拼命追求舉人、進士,熱衷做官為宦。他飽經科場打擊,受盡了冷嘲熱諷,但并未使他追求功名的熱心減退。
到了54歲的晚年,仍然以“童生”資格,在臘月寒風中,披著破爛的麻布直裰,凍得哆哆嗦嗦,去考秀才。他連考二十多次,沒能進學。受人冷遇,遭人歧視,好不容易到54歲才勉強進了學,算個秀才。家里窮得無錢買米,他還要到處借錢湊盤纏,去考舉人。當他驟聞中了舉人,激動得無法控制,竟然瘋了,真是可憐、可嘆又可笑。
他的母親,也無福享受范進老來所得的這一份家業,在幾個新家具面前激動的倒下。
讀懂一本書,讀懂一個人,可能需要的時間不是一天兩天,需要一年兩年不斷地積累,但是,這樣,才會做到氣質的沉淀吧。
讀范進,讀了兩三天了,吃透這個人物還真是有點費勁,最后知道,范進是一個迂腐不堪,被科舉制度腐蝕的人物。
讀書很難,但是還有比讀書更容易獲得智慧的方法嗎?
今天,你讀書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