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的莫老師分享了一件與學生的故事:班上有個調皮的學生,大課間排隊,總是喜歡撓撓別人后背、東張西望一會兒,結果,連續四周被站在一邊的值日生扣掉了兩分,丟掉了一個月的流動紅旗。前面,她只是提醒他,叮囑他,在第五次的時候,她忍無可忍,把他叫到辦公室,準備好好地批評一下他,讓他深刻地寫出一份檢討,然后在班上念出來??墒?,她虎著臉,批評著學生,看著孩子一臉的無辜和童稚,批評著,批評著,自己卻笑了,學生也“噗嗤”一聲,忍不住也笑了。結果,虎著的臉變得和顏悅色,好聲好氣,她只是仔細地給孩子分析了為什么遵守紀律,不遵守紀律會帶來什么結果。沒想到,這頓“批評”倒還真起了作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孩子表現得出奇地好。
故事其實一點也不生動,沒有故事的懸念,也沒有故事的曲折,但是,我卻被“老師批評著學生,批評著,批評著就笑了”所吸引,所打動。調皮的學生數不勝數,對著孩子黑面孔,施之以辱罵,加之以責罰的老師也不少,但是,批評著批評著笑起來的老師不常見。我想,批評著批評著就笑起來的老師,她一定有一顆柔軟的內心,因為柔軟,所以她嚴肅不起來,因為柔軟,他才知道站在自己身邊的只是一個孩子,一個需要指引的甚至攙扶的孩子。
面對教育,我想起了“柔軟”這個詞。
在文化傳統中,在我們的主流意識里,“柔軟”一詞,似乎并不受人待見。大多數人,更喜歡堅強、剛烈、勇敢,臨危不懼,視死如歸。因為,出世入世,這些詞似乎更合乎時世,能抵抗風雨,能成就大業。所以,幾千年的傳承,我們的基因和行動中,總有些堅硬、強悍,甚至狂躁、暴戾,被儲存,被強化。一遇干柴般的導火索,便勃然爆發,甚至眥睚必報。似乎,那就是剛強和英勇,是慷慨和壯烈,是自我保護和對付爾虞我詐的不二法門。
現在的孩子難教育,這是不爭的事實。當表揚用完,激勵用盡,胡蘿卜引誘還是不中的時候,似乎我們不吼叫登臺,體罰上場,懲戒當頭,拋棄柔軟,讓自己變得“堅硬”起來——我們的學生就真的教育不好。當我們的社會欣賞“乖”的孩子,不喜歡調皮搗蛋的學生的時候;當一所學校把孩子正襟危坐、中規中矩,班風的秩序井然、安靜認真當做評價一個優秀班級的標準的時候;當世俗討厭出頭的椽子,討厭個性泛濫、棱角分明的時候。似乎,我們只能被動地選擇“堅硬”。
毋庸置疑,社會需要“堅硬”,法不剛,則民不立。教育也不是說教,有時,也需要懲罰。但是,失去了“柔軟”的批評、懲罰,也會讓懲罰變味,批評走形。最終,批評成了當頭棒喝的不留情面,成了聲高八度的冷嘲熱諷;懲戒成了摧殘身心的謾罵侮辱,成了學生身心受損的一種煎熬,一種從此一蹶不振的打擊。最終,教育者從被動“堅硬”成了主動“堅硬”,漠視、冷淡成了教育的常態,或者習慣。
真正的教育,是需要柔軟的。
即使是懲罰和批評,它的顏色應該是綠色的,雖然有些難受,但學生卻心服口服了;雖然受罰了,但不傷害自尊和人格,分寸剛好。拿“柔軟”做內核的批評和懲罰,發人深省,卻不會秋風掃落葉,令人惶惶凄凄。用愛與慈悲包裹的“堅硬”,一定會喚醒靈魂,醍醐灌頂。一則老掉牙的寓言故事:太陽和狂風比賽誰的本領大,以讓旅人脫掉衣服為比賽項目??耧L使勁地吹,把旅人的衣服吹得幾乎脫掉,沒料到旅人卻把自己的雙手環抱,衣服越裹越緊;太陽只是溫和地在天空散著步,隨著氣溫的升高,旅人在沒有催促,沒有監督的情況之下,自覺地除掉了衣衫。教育亦是如此,真正能讓人改變的,是如沐春風的溫暖,而不是肆虐而冷漠的狂風。
內心柔軟,一定愛心充盈。愛是教育的基礎,雖成詞濫調,但言之灼灼,亙古不變。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經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內心柔軟,才不會排斥、嫌棄后進的學生,才會一視同仁,百轉千回之后,還是認為:孺子可教也。內心柔軟,才會如母親或父親一樣,愛生如己出,看到學生打架,不是立刻去訓斥,或者是抱怨,而是能靜下來去傾聽,去分析,或者去批評、或者去懲罰。泰戈爾有句名言:不是棒槌的敲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內心柔軟,才能讓教育如水,潤萬物才能細無聲,遇難則如履平地,才能以柔軟喚醒柔軟,以愛喚醒愛。
柔軟來自于敬畏。敬畏自然,才不會視草木如介土,見草木青青,會足下留情。敬畏生命,才不會暴戾而飛揚跋扈,信仰萬物皆有靈,信奉萬物皆平等。敬畏秩序,才不會濫用法權,踐踏民利,才會守紀律紀,上孝父母,下伺子女,敦厚謙恭。知道了敬畏,才有良心的尺度,教育的底線,知道什么可以為而什么不可為。敬畏滋生柔軟,柔軟造就敬畏,有敬畏的老師,一定會認真地鉆研教材,上好每一節課,不讓自己的良心虧欠于教育。有敬畏的教育,一定不會分學生為三六九等,而是懷拳拳愛意,普度眾生,播種知識,飛揚靈魂,不讓每一個人落伍,不會漠視教室里活生生的每一個平等的生命。
當一位教師與“柔軟”為伍時,他一定是愛心滿滿的,他的語言必定是溫和的、平緩的,他的行為一定是揚善的,圓潤的。見學生磕磕巴巴回答不出問題,不會著急,只是在一邊望著,眼中充滿著愛和鼓勵??磳W生頭疼腦熱,會走過去,伸出溫暖的手,去試一試孩子的額頭。教室里亂糟糟一團,也生氣,但心中并沒有責怪,只是輕輕地嘆一口氣:“哎,這群調皮鬼!”試卷上滿是紅色的叉,孩子接到試卷,淚眼婆娑,自己批評的語言已經到了嘴邊,卻吞了回去,只是拿來一張紙巾,幫孩子擦干眼淚,然后,一題題細心地為孩子講解。柔軟的心,會讓一位教師不急不躁,他會換位思維,把自己的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也會想想自己小時候——也是這樣的搗蛋、調皮,也是這樣一步步跌跌撞撞地長大、成熟。
因為柔軟,所以悲憫;因為悲憫,所以善待——善待孩子的差異,善待孩子的錯誤,用愛去包容孩子,諒解孩子。柔軟,會讓一位教育工作者懂得——教育,應該是生命與生命的惺惺相惜,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擁抱的彼此喝彩。
柔軟,其實也是一種力量。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具謙下之德,故能成百谷之王;上善若水,水雖柔弱,攻堅者莫不能勝,柔能勝剛。牙齒比舌頭堅硬,但是舌頭的存在卻比牙齒時間持久。草原上奔跑著狼和羊,卻它們卻在草原上共生共存,亙古不變,孱弱的羊群數量遠遠勝過兇猛的狼群數量。柔軟必定會召喚柔軟。每個人的內心,都共存著魔鬼和天使,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喚醒人靈魂深處的“善根”。揚善的教育,小可早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大可通達社會清明,社會和諧。
禪者修行,重在修心。修到最后的,大多是圓融、慈悲、柔軟,似乎不如此,就難達正道。其實,教育也何嘗不是這樣?臺灣作家林清玄認為,在這人世間,最要緊的是要有顆柔軟的心,因為他認為——唯其柔軟,我們才能敏感;唯其柔軟,我們才能包容;唯其柔軟,我們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軟,我們才能超拔自我,在受傷的時候甚至能包容我們的傷口。也只有這樣,教育才會真正滲透到孩子的骨骼、肌肉、血液、身體、靈魂,還原人性的本質,讓我們期待的這個社會、人類、世界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