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很快。我曾戲謔:易三倉就是豪華版的楊林;郊區,出行成本高。但對于又愛又恨的ABAC,最多的還是不舍。有些同學說:這趟旅程無悔了,還去的地方都去了。還有些同學說:挺后悔的,沒有交到一個泰國朋友,大家都活在自己的舒適區了,沒有跳出來,就扎堆在一起一個月。我在泰國的一個月,不想掙扎,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但感悟頗多,也發現了許多美好的事情。
剛來的時候我就發現泰國的電線怎么那么多那么亂那么低,是不是每個人一根呢。后來百度了一下。原來泰國實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如果你想從地下走電線,你要每通過一家就求你人家的同意,這就讓從地下走電線成為不可能,所以都是走天上的。也導致了電線桿上電線特別多。還搜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同于中國的圓形電線,泰國的電線是方體,是為了防止蛇爬上去。
泰國路邊的各種標語有些是泰中英形式的。再一次感受到中國人的無處不在。但是,泰國人似乎是用翻譯軟件來翻譯的有些翻錯了。我看到了不少這樣的翻譯。還有個疑問就是:為什么是繁體字?記得菲律賓的Andwin老師在孔子學院學的也是繁體字。為什么呢?難道來泰國旅游的香港人比較多?還是……不得而知。
這是BTS上的扶手。設計師太會想了。人多的時候,真的找不著地扶,而這個設計巧妙地增加了可扶位置。特別是有些時候,有些人直接用身子倚在上面,叫人咬牙切齒。
酒店路口的保安。這張照片是我在普吉拍的。那天剛好站在公路對面等朋友,站了大概10分鐘,看到了我一直好奇的答案。之前一直納悶為什么酒店路口都有一個保安。原來是維持交通秩序的。泰國人多車多路窄,如果大家都不相讓,毫無疑問,會直接亂套。我站在那看了10分鐘,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力。小人物,大作用。秩序的重要性。
? ?
普吉游客的小鎮生活。
比較有趣的現象。一張的外國人騎車的豪邁派,另一張是中國人全副武裝的溫和派。我不知道中國人怕曬怕黑是從時候時候開始的,畢竟我出門也帶傘。也許是歷史文化使然,地域氣候人種的結果。不管怎樣,文化的一種沖擊。
印象深刻。普吉的卡塔海灘。大家都在海邊玩水的時候,一對夫婦在撿海水帶到沙灘的垃圾。他們來自異國,但也同樣愛這片他鄉的環境。小舉動,大作用。這也給了我一個感悟,是啊,舉足輕重的事情也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
這里我又看到了文化的差異。不同于中國的保護教育,外國人實行的是放手教育。看到很多的中國小孩看到大海都會怕,而外國小孩一臉興奮,在海邊嬉戲。很小的小孩,他們也會帶到海邊玩耍。我不會說些什么,教育文化差異只是在感嘆。
去了那么多地方,我一直在問:旅行的意義是什么?以前很怕景點太多,時間緊湊。要去想去的地方的都是走馬觀花。后來,我釋然了。旅行的目的不是我來過,也不是我去過了多少地方。夕陽西下,在海邊來一罐啤酒不也很享受。
好了。再見,易三倉大學;再見,中餐廳;再見,泰國的景色。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8.6? 葉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