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Feeling --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讀書筆記六《第四章 “知道”是什么意思?》

??????? 這是《Beyond Feeling--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讀書筆記的第六篇,書本的第四章“What Does It Mean to Know?”

??????? 小明問小花:“戊戌變法是哪一年?” 小花說:“我不知道,可能是1898年吧。” 小明又問小白,你知道么?小白說:“我知道啊,是1888年”。

???????? 事實上,戊戌變法發生在1898年6~9月。在這個情形下,小花不知道答案,但她是對的;小白知道答案,但她確實錯的。“知道” 在這個故事有些讓人困惑,當小明認為自己知道的時候,其實小明并不知道;當小花說自己不知道的時候,其實小花知道。這其中問題的關鍵在于自己認知的感覺出錯了。知道還不夠,我們還需要知道我們知道。當我們把這個小故事推演到投資上,你知道你知道的嘛?

??????? 在認知的正確性上,人們有一些“社會常識”,而這些“社會常識”并沒有經過我們的認證卻隨著熟悉度而被認為是正確的。當我們聽到某一個論斷的時候,我們聽到的次數越多就越容易相信它是真的。很多人認為在哥倫布發現新世界之前,美洲原住民之間彼此和平相處并充滿敬意與環境和諧相處。可事實卻是許多部落不僅好戰,而且還屠殺兒童和婦女,并嚴刑拷打俘虜;對森林進行濫伐并肆無忌憚地殺害整個畜群的動物。還有人認為發泄憤怒可以減弱憤怒并讓我們感覺好一些,可事實并非如此。在重新考察關于憤怒的證據后,卡羅爾. 塔佛瑞斯斷定:“關于發泄憤怒的心理學原理經受不住實驗的仔細考驗。對證據的權衡清晰地表明了相反的情形:表達憤怒使你更加憤怒,強化了憤怒的態度,并形成一種敵視習慣。如果你對暫時的憤怒保持冷靜,并以一種愉快的活動分散你的注意力,直到你的憤怒平息下來,那你很可能會比加入到大叫大嚷的爭吵中感覺更好,并且更快地感覺好起來”。

??????? 我們可以通過經驗、檢驗和證實想法或通過推理來主動地獲取知識;也可以通過其他人的告知(課堂、報紙、電影電視等)被動的獲取知識。當我們被告知某個知識時,我們應該帶著好奇心和自己的判斷,因為知識的傳遞總是不充分的和有誤導性的(更何況某些知識本身就是錯誤的)。

??????? 知識獲取的兩個障礙:設定和猜想。

??????? 設定就是把某事看作理所當然的——也就是隨意地把未被證明或可以合理爭論的某事當做真的來接受。因為設定一般是無意識的活動,所以我們經常意識不到自己的設定和他們對我們的影響。未予確證的設定的主要負面影響是——扼殺通向知識的好奇心。

??????? 猜想是提出一個直覺判斷或是冒險提出一個對正確性沒沒有任何信心的答案。當我們在考試選擇題不知道答案的時候,那么我們通常都會猜測把卷子答完。猜想缺少了證據。

???????? 設定和猜想都不能引導我們通往知識,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對于斷言你知道某事采取謹慎態度。如果我們不夠確定,那就說可能和大概,說“我認為”或“在我看來”而不是“我知道”。最重要的是,向自己或他人坦誠地面對自己的無知。你沒有辦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承認自己的無知是通往知識關鍵的第一步。


題外:我認為猜想和設定并非一無是處,它們可以是我們進行知識探索的第一步——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問題的核心在于知識需要有理有據。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