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眼中的“懲罰”:錯了就罰
按照習慣的思維模式,如果沒有遵循正確的規則、方式做一件事,從而導致錯誤發生或者嚴重后果,責任人就應該為此受到懲罰。所以,如果你是一個孩子,不聽話了受點懲罰,幫你長長記性也不為過吧。
包括我們自己也承認,我們不犯錯,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不想被懲罰,而非我們真的那么守規矩。
思考:錯了,罰是唯一解決辦法么?
對于孩子們,抄寫、站立、跑步、蹲起、打掃衛生,甚至被嘮叨、訓斥、挨揍、停課,多了也就疲了。所以當懲罰用到最愛降臨的這些狀況頻出的熊孩子們身上,好像也沒多少威脅力了,這也使得一些孩子練成了很多家長頭疼的“刀槍不入”境界。
現在提倡“賞識教育”,對于“總犯錯誤”的孩子來說,怎么讓他們在自尊不受傷害的前提下,主動回到正軌呢?正面管教提出的“有效運用鼓勵之采用非懲罰性解決辦法”值得一試。
案例分析
01/情景介紹
小學中年級男孩兒小明,成績一般般。最近做題目總是答非所問,一聽就知道在隨口說,未經過任何邏輯思考。每次單獨輔導時也是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
這次也是,張老師在帶小明一起分析一道題目,張老師剛開始很有耐心,態度和藹,而相比之下小明的行為簡直有些過分:一只手拿著筆嘎達嘎噠按個不停,另一只手向后搭在椅背上,翹起二郎腿,整個身體不停地晃顛。
張老師講著講著停下來,提醒小明注意聽講,小明很不爽地把筆往桌上一摔,繼續保持原有動作,眼睛卻不看老師一眼。
張老師繼續,她暗示自己不要發火或者訓斥,同時希望通過提一個問題的方式讓小明把注意力轉移回來。結果并不理想,小明“一如既往”地不假思索就隨口說個答案。這種無所謂的態度讓張老師更為惱火。
如此再互動一個回合,張老師已經明顯開始慍怒,而覺察到此的小明卻故意把他的錯誤行為表現得更為夸張。
02/心態分析
此時的小明,別看沒認真聽講,但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張老師身上,他想知道她會如何爆發。
他應該在判斷,如果是指責訓斥,那就小菜一碟,她問啥我要么承認要么反問;如果再動手,大不了起來也還手;老師要是哭,就安慰下;要是氣壞了讓我回家,那正好不用上課;要是老師沒反應,那就再使勁加點兒動作,再跟老師說“快講啊”……這樣一分析,跟老師做對這件事還挺好玩的。
這時候,如果張老師出現以上任意一種反應,小明都會有對應的一套“應急預案”,其結果都是被小明所左右。
03/非懲罰解決辦法的實施
但是,張老師這次的反應出乎意料——她暫停一下后(積極暫停),把題目紙往旁邊一推,笑著自言自語說:“一下子講這多道題,嘴都干了,估計你也挺累的的,就跟吃飯一樣,再餓也不能一口氣吃個胖子。”然后問小明:“現在是這種感覺嗎?而且一下坐很久聽題,這也挺無聊的,是吧?”(認同感受)
沒料到老師會給自己的行為找理由,小明只好順著回答“嗯”,總之他覺得這理由比直接說“不累,就是故意氣你”要正當。
張老師繼續說:“不管怎樣,咱倆合作把今天的學習任務已經完成,這是個好消息。(肯定努力結果)但是我覺得我們在合作的過程中,有些問題影響了效率,包括心情,因為我在跟我的伙伴合作的過程中得不到應有的反饋,我很焦慮擔心自己做的不對。能不能咱再感受一下這個問題,還拿講題為例,五分鐘,當然重點不是講題,所以咱倆都放松。”(主動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小明在張老師反復強調不是學習任務的同時,還在考慮老師所說的問題,但他的注意力更在于,不妨試一試老師一會兒提到的情況,也許自己真的沒注意到什么。
張老師對小明提出要求:準備工作就是坐姿端正,收心;保持必需的互動;手里可以繼續拿筆;重點體會自己何時走思分心或者想做其它動作,一旦意識到自己有這種趨向就克制住自己,使勁攥筆;五分鐘之后,回顧握過幾次筆并且每次力度如何,再看聽講結果。
而整個過程中,張老師需要正常狀態講題即可,不提醒不暫停。
這五分鐘,小明特別投入。他沒有出現剛才的那些讓老師焦慮的任何行為,題目也順利講完。他很興奮地告訴我這期間只有一次,還是輕輕握了下筆就又集中精力了。
而張老師和小明都表示這五分鐘很愉快舒暢,誰也沒有為對方的行為所分散精力,而是很順暢的就把題目搞定了。小明為他能做到這樣而高興,他這樣做才會給老師以尊重,所以他愿意以后在類似情況時可以嘗試這種辦法讓自己不經常走思。
實施小結:不罰也可
以上就是我們所提到的非懲罰性解決辦法的一則小應用案例。
1.在當下,小明的自尊沒有受到打擊和傷害;
2.他也明白自己的走思對于尊重他人、影響學習效率都有非常不好的影響需要改正。
3.而且他還跟老師一起嘗試了一下如何改正的方法。
可以說這種處理方式長遠實施的效果要比懲罰更有積極作用,所以值得一試。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