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而我看到糌粑和酥油茶,便覺得悲傷

今天《岡仁波齊》上映。昨天晚上查場次,偌大的鄭州,只有5個影院上了這部片子,截止到22號,一共也就十場的樣子。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岡仁波齊,不知道阿里,我沒去西藏之前也不知道。還記得小喬說,她地理不好,之前甚至不知道拉薩,也是刷新了我對地理能有多不好的認知。

小喬是在岡仁波齊轉山的時候認識的小伙伴,和她的相識是因了另外一個小伙伴小雨。2014年4月在清邁過潑水節,已經忘了當時是怎么有的小雨的微信,反正就是要一起去玩水,約在塔佩門前的廣場,各自出了客棧沒有網,又疏忽了潑水節的人山人海,終于沒找著對方,然后就一直不曾謀面的活在各自的朋友圈里。

和小雨的第一次見面,是2014年9月底在岡仁波齊。那時我轉完第二圈,從拉薩一起來岡仁波齊的小伙伴離開塔欽去古格。看朋友圈小雨也在轉山,便找她會合,然后認識了來自珠海的超哥、小喬、Tina和來自北京的玲姐。進藏之前,超哥、小喬和Tina是同事,除了超哥幼時便頗具佛緣外,小喬和Tina,平常看來,都是再正常不過的。小喬甚至和我們絕大多數人一樣,對小時候家鄉盛行的拜佛非常反感,覺得是迷信。89年的小喬是典型的雙子座,聰明冷靜客觀,話不多,不人云亦云,對接收到的信息必須經過自己實際驗證才會接受認可。


轉山途中的小雨


轉山途中的Tina、超哥和小喬


之前上班時,超哥也常與小喬和Tina講些不尋常的,小喬并不怎么往心里去。進藏之前,那時還完全沒有進藏的念頭。小喬去一個寺廟參加禪修,大概是第七天的晚上,做夢夢到一片山谷和紅房子(后來到了亞青寺和五明佛學院,覺得特別相似),夢里有個聲音一直對她說,“你來阿里看看吧。”阿里是哪里?連拉薩都不在小喬的認知里,更不要提阿里。禪修結束后,小喬便在網上查,然后知道了阿里,知道了阿里的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海拔6720米,藏語意為“眾山之根,萬水之源”,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是諸佛在人間居住的地方。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來這里朝拜,藏歷馬年更甚。而2014年是木馬年,釋加牟尼佛的誕生年,60年一遇。木馬年轉山一圈,相當于平時轉13圈。于是,就有了后來超哥、小喬和Tina的轉山之行。


轉山途中實拍岡仁波齊峰


轉山是來自不同地方朝圣者朝圣最常用的方式,相當于把山上供奉的諸佛都拜了。轉岡仁波齊山的轉山道分為兩條:外線是以岡仁波齊為核心的大環山線路,內線是以岡仁波齊南側的因揭陀山為核心的小環山線路。我們一般說的轉岡仁波齊山,是指外線。外線一圈50多公里,從山腳下的塔欽鎮出發,途徑5600米的卓瑪拉埡口,返回塔欽,全程海拔4700米以上。一般徒步一圈需要一至三天,磕長頭轉山一圈則需要15-20天。據說,想轉內線的人,要外線轉足13圈才可以,不然轉不了內線。而在內轉道上,山里的任何東西都不能帶出。


轉山途中實拍卓瑪拉埡口


轉山途中實拍卓瑪拉埡口


我跟超哥小喬Tina會合時,超哥已經轉了八圈,小喬已經轉了12圈,Tina已經轉了十四圈。我的第三圈,也就是超哥的第九圈,小喬的第13圈,Tina的第十五圈,分了兩天走完。其中第二天一早的行程,剛好路過內線的入口。我和超哥繼續走,小喬和Tina岔開來先去探內線的路。第二天晚上回到塔欽會合之后才知道小喬和Tina的遭遇。在內線的入口有一塊很特別的紅石頭,小喬看到那塊石頭幻化成了一個喇嘛,問:你來這里做什么?當時小喬實際轉山十二圈半。Tina進去之后撿了兩塊石頭出來,結果在爬卓瑪拉埡口的時候摔到了,石頭也丟了。后來九死一生的,小喬他們完成了內線的轉山,這又是后話了。


內線入口處特別的紅石頭


內線冰層

內線雪蓮?


普羅大眾中的一部分,看過的,沒看過的,知道的,對影片和導演本身,以及外圍的衍生解讀,都有各自的看法,林林總總的,褒貶不一。而我,只是想就我經驗到的表達。

《岡仁波齊》中的人物,拋開紀錄片本身中他們的真實存在,在現實中,每一個都能找到對應:想在轉山途中去世的老人,背著特別小的娃娃轉山的父母,小孩子,年輕人。。。。。。太多一樣一樣的人。

我轉第三圈的途中的第二天,就是第二天一早到的第一個補給點,就遭遇了一個人的去世,相距不過幾米,他的親人在身邊痛哭。是,在他們認為,在轉山途中去世,是莫大的福報,可世俗諦上的感情也是止不住的難以割舍。

而影片中我們看到的,朝圣路上的春夏秋冬,風霜雨雪,遭遇的滑坡,匍匐過的流水,都是真的。

片中他們每每提到的,要為眾生誦經持咒的發心,一定要善良,都是真的。


芒康到拉薩全程1200多公里


米拉山口



水中匍匐


崎嶇雪道


終于見到布達拉



祈禱


布宮轉經


爺爺在轉山途中去世


背著寶寶轉山的年輕媽媽


轉山途中



14年轉山途中實拍


14年轉山途中實拍


14年轉山途中實拍



14年轉山途中實拍


轉完第三圈腫成饅頭的左手


其實片子中給我觸動最大的,是朝圣隊伍路上遇到的朝圣人——從紅原出發,已經磕了7個多月的一對夫婦。丈夫在前面大拜,妻子拉著車子跟在后面,車子后面跟著他們的小毛驢。他們把小毛驢當家人,帶它一起朝圣,擔心它堅持不到,所以平緩的路都是妻子拉車子,只在非常陡的地方,妻子拉不動的的時候,才讓小毛驢拉車。他們要帶它繞著大昭寺轉經,要把它的毛發,放在大昭寺釋迦摩尼佛的佛像前。

不可思議么?那就不要思議。

放在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前


大昭寺八廓街轉經道


眾生皆父母,又有多少人知曉,知曉中又有多少人認同,認同中又有多少人踐行。

我們都是同一個母親

我往山上一步一步地走

雪往下一點一點地下

我和雪約定的地方

想起了我的母親

我們都是同一個母親

但我們命運卻不一樣


多么不一樣


而我看到糌粑和酥油茶,便覺得悲傷。

多么不一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