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同是一起入職的兩個年輕小伙子,半個月下來給人的感覺卻截然不同。他們的做事效率都可圈可點,可是其中一個樂于幫助別人,面對提出要求的同事總是答應得很爽快,而另一個總是欲言又止、猶猶豫豫,盡管他最后也確實辦好了這些似是在他工作范圍外的事情。
說到底,拒絕,在社交中經常會被人自動歸集為消極的態度。從效果上來看,它確實非常影響人際關系的進一步發展。請求與被請求本就是“信任”的一種體現,而拒絕就如同剪刀一樣瞬間剪斷了彼此間即將建立的聯系。
一個朋友說起他的經歷。他說他有一次出差預計早上上班前那段時間到工作地的高鐵站,該高鐵站附近車輛稀少,恐誤了上班的時間,于是頭天晚上打電話聯系他認為關系還不錯的一個哥們,讓他早上路過高鐵站的時候稍他一程去公司上班。
哥們沒有拒絕,但是他接下來說道:“兄弟,早上我都要送我老婆去上班的,時間上會有點延誤,下次估計就不行了啊。”朋友一聽,原本高興的心情馬上被澆上一盆冷水,顯得有些尷尬。他掛了電話后求助于另一個哥們,然后告知之前的兄弟行程有變,不用麻煩了。
我還記得我上學的時候有個閨蜜,一開始我們無話不談,關系甚密。但是慢慢地,我發現她的依賴心越來越重,一開始還只是懶得記筆記,拿我的去復印一下,后來就發展到不寫作業,最惱人的就是論文不會寫了找我訴苦。my god,那真的是個大工程!
我真的很不習慣拒絕,尤其是內心看重的朋友,但是我知道長此以往,這樣對誰都不好,對她更是更大的毒害,步入社會,你還能找誰做你的槍手?或許是我當時年輕不懂委婉,總之最后搞得不歡而散。
是的,也許只是一次無意的拒絕,可能就造成了我們都不曾想過的后果。
02
可是,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拒絕,否則就會讓自己陷入無盡的煩惱中。
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有許多喜歡張口就求助的人。也許是作為獨生子女在家庭中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深入人心,不勞而獲的結果被看成理所當然。他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問身邊的人,即使現在的搜索引擎如此發達也不愿意占用手邊的一點時間去尋找。有時候我們也只能只能不好氣地說一聲:“找度娘!”
有時候面對熟悉的朋友,開玩笑似的拒絕也就拒絕了,嘻嘻哈哈就當沒發生一樣。然而,在職場中遠沒有那么簡單,尤其是在一個職責不清的團隊中,那更容易因此發生人際關系的不和。
職場中,你做了某個不屬于你工作范圍內的事情,也許一兩次會感激你,時間長了,反而會讓雙方都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這個工作或許本身就該你負責,原本請求你做事的同事莫名其妙地就將這個工作移交給了你。
這讓我想起陳喬恩飾演的一部電視劇《命中注定我愛你》,劇中的她被同事戲稱為“便利貼女孩”,無論哪個同事有什么不愿意做的雜事,只要知會她一聲就行。慢慢地,她所有的時間都被各種無價值的瑣事占據,更讓人可氣的是得到幫助的人們反而認為這事就該她做,麻木得絲毫沒了感激之情。
03
那我們在生活工作中應該如何學會“拒絕”這件事呢?
一看人。果斷拒絕那些整天頤指氣使,給他們幫忙也吃力不討好的人,這種人往往有點“柿子就挑軟的捏”的心態;拒絕那些隨便一點小事就找你幫忙的人,因為助長了他們的這種習慣,以后想讓他們平和地改掉真的就極其考驗你的情商了;拒絕那個你真心想幫助他成長的朋友,告訴他輕易求助于他人是阻礙自己成長的最大絆腳石。
二看事。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切不可輕易接手,接手就代表了責任,耽誤別人的同時也消耗了曾經的信任;在職場中,明顯越過自己職權范圍內的事情謹慎對待,這不止是公司制度的問題,更是文化問題;與外部公司打交道,多留個心眼,存在風險的事情要獲得授權,有時候稍不留神甚至有可能觸犯法律的紅線。
三看時機。當自己特別忙碌的時候,一般情況下,對待別人的請求要委婉拒絕,除非那是非常重要的;當你此時有更重要的事情在處理的時候,可以協商是否晚一點再處理。
其實,關于拒絕這件事很奇怪。經常拒絕別人的人,人們自然而然對你敬而遠之,認為不愿助人的你自然是不好相處的;而從不懂拒絕別人的人,人們會什么事都來麻煩你,成為他們口中的“老好人”,終有一天你會筋疲力盡到爆發。
于是,學會拒絕更重要的是把握拒絕的分寸。然而,職場中還存在一個隱形的規律,那就是人們越是認為你的時間值錢,就越不會在繁瑣的事情上麻煩你。
這便解釋了為何新入職的畢業生會被老員工不斷麻煩,而當你成長為一個公認的專家或者團隊領導,曾經的小事都不再麻煩上你。而入職之初在麻煩中的歷練卻是你加速融入團隊的必經之路,也是你獲得更多機會的敲門磚。
04
確實,拒絕是每個人都在努力學習的一門必修課。
對于麻煩中心的人來說,更重要的是成長為“不敢讓別人輕易麻煩的人”,當然,你依然可以樂于助人,這時候會被人們稱之為“平易近人”。
同樣,我們在請求別人幫助的時候也要斟酌再三,不僅是對別人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