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三島由紀夫可能是少有的不論你喜歡喜歡他的書,看沒看懂,都不得不感慨他真的是大師級別的,不止于文體和結構上的,三島的語言之精妙,內心描寫之細膩真的是每段都像背下來的感覺。開始覺得他很像太宰治,尤其是《假面自白》和《人的失格》太多相似之處,后來多讀了幾本三島的書發現它們其實是不一樣的。三島是不想活,太宰是想死。三島更像武士,他的作品里無不是對健壯肉體的描寫和永恒的大海母題,太宰則更像酒鬼,醉生夢死,根本就不活在這個世上。看三島由紀夫寫的東西常常給我一種像是偷窺視角的黑白默片,一種沉默隱忍又隨時可能一觸即發的無聲的緊張感。
? ? ? ?《金閣寺》應該是我最喜歡的一本三島的書吧,主人公溝口是個結巴,他的世界是丑惡的,和親戚發生關系的母親,怯懦的只能捂住自己眼睛的父親,貪財好色的住持,乖張的扭曲的柏木。在他心中唯一美的就是金閣寺。他為了守住金閣寺于是把它燒了。
? ? ? ?聽起來是一種很奇怪的邏輯,其實整個故事都是在講禪宗“南泉斬貓”的公案。兩個僧人因為喜歡一直貓而爭奪,南泉說“大眾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斬卻也”于是就把貓斬了。當美成為一種負擔時就到了毀滅的時候。
? ? ? ? 從幼年起,金閣就是溝口心中美的象征,世界上再沒有東西能比它還美了,無法視而不見。于是這種美成為一種牽絆,金閣的美和周遭世界的斗爭,就是溝口和這個丑惡世界的斗爭。而這種無法改變的無奈就造就了濃烈的毀滅,就像三島在兵變失敗后上臺切腹自殺,大概就是我認識的世界太丑惡,而我又如此無能為力,只好不妥協的毀滅。金閣的美也正因為毀滅才永恒。
? ? ? ? 我一開始想不通為什么最后溝口會選擇活下去,后來覺得其實不論結局他死沒死,在我看來他都已經在金閣毀滅的時候“死了”,死沒死或許并不重要,就像三島一樣他是不想活。金閣寺是“我”與這個丑陋世界的阻礙,在每一次“我”想墮入黑暗的時候,金閣寺都會浮現在腦海,它美得不該存在。大概金閣的美無法視而不見,“我”也就無法和這個世界妥協,金閣既毀滅,“我”便也擺脫了這種美的束縛,俗世人生便也沒那么不堪入目了。溝口就是這樣一個自卑的完美主義者,毀掉美才能茍且生存。
? ? ? ? 一個少年對世界身負絕望的反抗,帶著對美的執念,毀滅才得以成全。?金閣 丈量著周遭丑陋的世界,和“我”自身的不齒,于是只有毀掉它,“我”才可以繼續生存下去。有時候希望和欲望一樣丑陋。
? ? ? ? 你無法說這是一個happy ending也無法說是一個悲劇,只是一個關乎美的斗爭,人世有時候丑惡的令人作嘔,但也總有什么在閃著光,你選擇毀掉美活下去,還是毀掉自己。當然,我希望我們都不會面臨這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