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越黑暗,星星才會越閃亮迷人,這世上,最美的東西往往會有最壞的一面相襯,或者說最壞的一面往往藏著最美的一面。
世人提起陶淵明,就會想起與世無爭的《桃花源記》。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人間煙火的幸福模樣在這里都可以找到。與山水為伴的生活環境,青年人勤于耕種帶來的豐衣足食,鄰里之間和樂融洽,家庭里老人小孩相互逗樂。
這樣美好的背面,卻是陶淵明所在的紛擾亂世。
桃花源的背后是亂世
我們熟悉的亂世最多的就是兩次世界大戰,它們出現在歷史教科書上和各種戰爭題材的大片里,而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亂世幾乎是朝代更迭間的一種常態。"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是歷史準則,最直接的較量方式就是戰爭,對爭權奪名的人來說是戰斗,對天下黎民而言就是亂世。
當然,亂世也分嚴重程度,這里不由得要說出那句經典臺詞“天下大勢,分就必合,合久必分”,遇上單純的朝代更替是不幸中的萬幸,遇上天下大分裂的時代,那就只有罵上一句“我去,這也遇得到”,然后拿出十二萬分的毅力和運氣才能好好活下去了。
歷史上有名的五大亂世是春秋戰國時期、三國時期、東晉十六國、五代十國還有清末民國時期,陶淵明同學所在的時代就是五大亂世之一的東晉十六國。都說亂世出英雄,陶淵明同學出名卻是因為辭得一手好官,當得一手好農夫,六百多年后任性的蘇軾也奉之為終極偶像。那就是說陶淵明比蘇軾還任性?非也非也。陶淵明在隱居之前其實是一個糾結的男同學。
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是東晉初期的名士,早年就名揚京師,出任朝廷重職,深受當朝重臣賞識,算得上是當時從草根階層逆襲的人生大贏家。東晉時期,科舉制度尚未出現,人才選拔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即在朝的官員推選有聲望的人擔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負責察訪本地士人(士人是當時對讀書人的稱呼),按其才德聲望評定九個品級,然后根據士人的品級向吏部舉薦,吏部依據中正官的報告,按品級授官。
咋聽起來,這樣的選拔制度不用經歷死板苛刻的科舉考試,看起來很美,但實際上到東西兩晉時期,各個地方負責舉薦士人品級的官員都被名門望族壟斷,在評定品級時偏袒高門子弟是不需掩飾的規則,因而當時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說法。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從寒門脫穎而出成為一代名士,其中的艱辛和不易可想而知。
每個人在自己剛剛開始學會規劃自己人生理想的時期,心中都會有一位奉之為偶像的人,外祖父孟嘉自然成了陶淵明心中的偶像,但外祖父的成功,并不足以讓陶淵明就此晉升為名門望族之后。
豪門士族需要幾代人在朝廷高位上的累積才能帶來整個家族的興盛。被我們熟悉的王羲之,他所在的王氏家族就是東晉時期的四大家族之一。王羲之的父親為淮南太守,他的伯父王敦是東晉的軍事統帥,另一位伯父更是東晉的丞相,再往前,王氏家族輝煌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和西漢。
陶淵明的曾祖父也是出身寒門的東晉名將,但家族中并無其親系在朝為官,加之到陶淵明父親這一代,父親早逝,家境逐漸沒落,因而陶淵明常在詩中調侃:
“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意思是自己窮得只能出遠門做官了。
這話說得也是忒直白了,但是熟讀儒家經典和將外祖父奉為偶像的陶淵明,在心中仍然是有一翻施展抱負的渴望。加上當時的讀書人如不謀取功名實在是有悖常理的,類似現在讀書畢業之后不去找份正式工作,會受到很大的輿論壓力。于是,在半是被環境所迫,半是心中渴望的驅動下,陶淵明二十歲開始游宦,自此開始了漫長的糾結之路。
游宦與思歸
古人離開家鄉去謀求官職稱為“游宦”,一旦身在官場受朝廷局勢影響就無法擁有回鄉的自由,而且古時交通不便,很多人一游就是大半生。
西晉的陸機曾在詩中《擬明月何皎皎》中寫到:“游宦會無成,離思難常守。”意思是遠游仕宦卻一事無成,對故土故人的離別之思又時時襲來,讓人惆悵難安。
陶淵明同學本來就戀家,喜歡恬淡的田園生活,游宦生涯一開始就各種不適應。
在他剛游宦的前幾年,只是出任一些沒有史書記載的低級官吏,這期間也時常辭職歸家過過著自己的田園生活,倒也并不惹人注意。
直到二十九歲,陶淵明在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的舉薦下出任江州祭酒,主管江州(江西大部分地區)的教育事務,類似現在地方的教育廳廳長,職務雖趕不上當年的外祖父,卻也足夠讓寒門弟子艷羨一翻,可陶同學這才開始意思到問題的嚴重性。各種繁雜的官場禮節,職務本身要處理的各種繁瑣事務,官場上嚴重的門第之見,讓他難以接受,很快就辭去職務歸家閑居。
不過,聲名在外,且心有不甘,想安心當個閑人,是很難的。
398年三十八歲的陶淵明再次離家加入桓玄,成為的桓玄幕府的參軍。桓玄何許人也?東晉將領、權臣,后逐漸掌握朝政,逼當朝皇帝禪位,建立新政。
401年母親去世,陶淵明回老家守孝三年后,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劉裕何許人也?打敗了自立為王的桓玄,消滅了南方各大割據勢力,建立了南朝中的劉宋王朝。
405年3月陶淵明出任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劉敬宣何許人也?曾幫助劉裕平定內亂,情誼深厚,后被人謀害,死于內亂。
405年5月陶淵明被征為九江境內的彭澤縣縣令。
405年11月妹妹程姝去世,正式解印辭官,不再出仕為官。
亂世之中,政權的掌權人更迭頻繁。陶淵明輾轉之中經歷了當時有名的三個掌權人,桓玄,劉裕,劉敬宣,任期最長的是在桓玄旗下,時間有兩年之久,期間還作為桓玄幕府的代表出使到首都建康,與晉朝皇室有直接交流,即奉使入都。這樣的任務交給他,要說陶淵明一點不受重用,也著實有點冤枉當時的高官們太不賞識人才了。
在“奉使入都”回來的路上,遇上大風天氣耽誤了回家的行程,陶同學一急之下寫下了詩《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
“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涂。凱風負我心,戢楪守窮湖。”
萬里山水河川哪能不險峻呢?一心迫切想歸家的人十分擔心回家的路程有什么枝節橫生。怎奈偏偏遇上大風,違背了我歸家的心愿,于是只能收起腳步停滯在這里。
“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茲。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當年詎有幾?縱心復何疑!”
在外游宦許久,太想念故鄉和母親,如何能停留在這里?心靜之處總是懷念田園的美好恬淡,實在是可以辭掉現在的官職不再為官。人生的壯年能有幾何?何不放縱情懷自由自在呢?
此次入都其實僅僅只有五個月,對比其他長期遠離家鄉為官的人來說,著實不算什么。可對一心一念在田園恬淡生活的陶淵明來說,卻足夠飽嘗思鄉之苦。
都說思鄉懷念的是在故鄉的故人、舊物還有曾經的自己,陶淵明懷念的大概就是在田園之中無需束縛自己天性的生活方式。
又有誰規定了你一定要滿足世俗的判斷標準才算是這一生有所成就呢?最成功的方式不外乎按照自己的方式好好地過一生。
不過在陶淵明完全接受自己要在田園之中“無所作為”地過一生之前,其中的糾結與嘗試是必經的課程。也許在他心中,這樣的亂世反而成全了他的田園夢。高位者的爭權逐利,讓他看透了這樣的世道并不屬于寒門和平民,為官之道也早就背離了孔孟之道,如此,何不由著自己的內心回歸田園?
從二十歲到四十一歲,陶淵明在為官與歸隱中徘徊猶豫了二十年,終于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的歸隱。這樣的選擇看起來很簡單,卻要在經歷了很多才能真正放下。
如果一個從來沒考過第一名的人告訴你,我不想考第一名,因為我淡泊名利,估計你會調侃地回他一句:“主要還是因為懶吧。”或者哪個同事告訴你,我從沒想過要當優秀員工拿獎金,因為我志在環游世界,估計你會在心里調侃一句:“這個主要還是能力問題。”
**在傳統的觀念里,要想放棄,必先得到,否則便不具有說服力。
**
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說自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三十年雖然有些夸大,但這樣的糾結確確實實占領了陶淵明的前半生。
有人將陶淵明的出仕完全歸結于他自己說所的為家庭環境所迫,那著實誤解了他。在陶淵明的詩作中,不難看到一些塵世中的抱負。如在《雜詩十二首》中的“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歲月將人拋之腦后,心中的志向卻遲遲不能得到施展,每每想到這里,內心就無法寧靜,這大概是他總在歸隱與出仕之間徘徊的原因。
心安之處方是歸宿
心安之處,才能得到真正的歸隱。
一千多年以后的我們只能從他的詩作辭賦中去猜測他在這個糾結的過程中看清楚了什么。或許是官場中的門第之見,或許是官場過多的繁文縟節,或者是自己清高的個性并不適合官場,或者是亂世之中晉朝王室的名不副實,又或者是單純地熱愛屋前屋后的那一片田園。總之,在漫長的二十年,陶淵明看清楚了心中那個安世濟民的夢想漸行漸遠,最終選擇接受。
回歸田園的陶淵明,在廬山下種菊喝酒,也像日常農夫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的傳世作品也大部分寫于隱居之后。
我們最終也都要去接受真實的自己。陶淵明遇到了自己的亂世,在亂世中努力去走讓自己心安的道路,前半生出仕,后半生隱居,最終找到了自己的歸屬。
陶淵明在亂世中歸隱,《傾城之戀》白蘇和范柳原在亂世中放下計較與博弈,與愛情握手言和。不知為何,我也期待著,在內心中反復糾結著與掙扎著的人也都能遇上一場自己的“亂世”。借此良機,看清楚自己心中的“最在意”。若是如此,你發現自己正在走上一條并不是適合自己的道路,也許你會突然發現自己有了足夠的勇氣在前方轉一個更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