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實用技能型的書籍因為作者在寫書的過程中多少會幫助讀者梳理全書的結構和邏輯,所以讀者在做讀書筆記時便更容易把好全書脈絡,因此此類書籍大多采用議論文的形式,對作者的觀點不斷進行論證。讀者可以帶著空杯心態去讀這類書,汲取書籍的營養。
文化類書籍的“脈相”與實用技能型書籍相比便顯得“天馬行空”。作者或許會此處引用一段經典,彼岸介紹一個故事,還要道出主觀的觀點和感悟。如果想要和作者產生深度的共鳴便對讀者知識庫儲備,情感,價值觀等要求更高。
我是一個讀書不多且結構型理性思考的人,但第一篇讀書筆記卻選擇了蔣勛先生講解中國藝術發展的《美的沉思》,這完全是因為被它的題詞——因為“美”,我們便可以繼續前行——吸引。
在物質膨脹的現在,在眾人吐槽的如今,在審美匱乏的年代,我們或許在追求成功的同時可以慢下腳步來欣賞曾經在這片土地上欣欣向榮的藝術,發現美,體會美。如蔣勛先生所說:我夢想的自由其實是審美上的自由,因為“美”,我們便可以繼續前行。
【蔣勛先生】
蔣勛先生1947年出生于西安,戰后和許多人一樣去了臺灣成為新“臺北人”。他的作品眾說紛紜,褒貶不一。我認為人無完人,任何人所知的不是所有可知的,現有可知的也非對錯的。作為讀者我們尊重作者的文字和思想,至于對于作品的判斷完全是由自己掌控。
《美的沉思》
簡單來說,這是一本展示“華夏美”的華夏藝術濃縮史。全書共18章,前13章講解華夏藝術發展過程,通過典型的藝術作品向讀者講解華夏民族對于“美”的認識和發展過程。從實用器到巫術祭祀,再到以人為本,最后幻化為一幅幅意境深刻的空白水墨;這是一條華夏民族價值觀的鏈條,一環扣一環。
與全球幾大古文明一樣,華夏文明也是由生存開始,藝術在那個時期體現為“實用器”,從巖石和泥土中開始美的一切故事。在偶然的一次戶外狩獵中將石頭和樹枝捆綁一起制作出了石斧,或許在戶外采摘接觸到了色彩,一件粗糙的石器經過一代代人的撫摸變地如“玉”般細致。
在生存艱難的時代,人尚可發現“美”,創造“美”,欣賞“美”。我想大概對“美”的欣賞權利就如“笑”一樣是人類的專屬特權,因為 關于“美”的一切是人人平等,是不分貧富貴賤的,是自由主觀的。人可以覺得一朵路邊的野花美不勝收;也可以認為博物館珍品完美無瑕。你眼中,心中,腦海中的“美”就像是你的學問一樣專屬于你自己。
中國人愛“泥土”。瓷器在中國藝術界占據半壁江山;我們說故鄉可以是“故土”;游子外出,母親會捧一把家鄉的“土”給子女寓意去到他鄉不會“水土不服”;我判斷這與中國人先進的農耕文明大有關系,安居樂業后泥土打造的陶器便興盛起來。
因為安居樂業,華夏民族最初在陶器上創造了用眼看到的幾何紋飾。有趣的是,在中國幾何圖形行程了我們的文字,線條形成我們藝術表現的重點;反觀西方,線條成為了他們的文字,而幾何確成為他們藝術表現形式,并至今仍影響他們思考和認知世界的方法。
為什么在當代的中國我們的設計,藝術,審美,娛樂等方面均無法像與我們有著悠久關系的日本一樣在世界藝術舞臺上贏得一席之地,我想大概和自清末以來我們一直還處于不斷思考、反思、追求、探索和發展的過程有著緊密的關系,我們忙著尋找出路,忙著趕路,卻忘記了去看看那每天的日出日落,去品味路上的沿途美景。那么,此刻我們是否可以暫時放下 “左顧右盼”地去瞅一瞅呢?
縱觀全球藝術作品,人像一直是一個重要的題材,埃及人面獅身像,希臘的雕塑,歐洲的人像油畫等等以人為中心的作品。但在華夏藝術中,人像題材的作品出現地晚且少而不精,直到盛唐達到了頂峰出現了如《簪花仕女圖》之類的優秀人像作品。
一方面,西方哲學思想強調個人主義,以人為中心,而華夏提倡的是“宗族”、“祠堂”、“老鄉”“人多力量大”“團結才有力量”等集體為重的核心思想;另外,在華夏民族認知當中,人像更多用于祭祀。
對于“個人主義”或者“集體為重”孰好孰壞我個人認為沒有一概的定論。人類發展的歷程沒有一個既定的公式和規則,正是因為它的不確定性讓探索的世界充滿了各種驚喜,或許造就一個美麗的故事,也許促動一件驚動的事件……但最終我們一定是朝著“美好”的曙光往前走。
最后,談一談中國的水墨畫,當由盛唐炫麗的“唐三彩”到宋代的“黑白”;從人物到山水;從充盈到空白,從濃墨重彩到云淡風輕……到了宋代水墨藝術作品達到史無前例的頂峰,至今也未被超越。這不禁讓我想到近幾年推崇的“極簡”品質,當物質充足的時候我們在思考究竟需要的是些什么?哪些才是一生當中讓我們感覺美好的事物?
不論如何,你意識或不在意,“美”的腳步不會停歇。因為“美”,我們便可以繼續前行。
P.S. 這本書大概是一年前讀完的,而且對于藝術,作者知之甚淺,觀點不一定正確,一篇短短的讀書筆記記錄,希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