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事情看的更透徹一些?

圖片發自簡書App

關鍵詞:洞見

一、“洞見”的理解

有些人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都想把事情看的更加明白和清晰,致使自己清楚處在什么樣的狀態下,從而知道往哪里去,把事情有所好轉。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如何獲得“洞見”。“洞見“一詞對應的英文是“insight“,也就是面對一大堆復雜的事物,能夠清楚的看到其中的關鍵所在。

有一名物理學家名叫費曼,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也就是因為他喜歡講聰明的故事,他也經常給人出主意。據費曼說,有一次,一個他根本不認識的工程師,拿著一張設計圖找他,說這個東西怎么也搞不好,讓他請幫忙看看。費曼拿過來一看,根本看不懂,但是又不能說出來自己不懂,然后裝模做樣的看了幾分鐘,感覺圖上有個特別的地方,他就指出這個位置,說你看看這里有沒有問題。工程師一看,恍然大悟,千恩萬謝而去。

這就是洞見。洞見不是一點點的推理,不是靠邏輯找證據分析,更不是蒙出來的,而是一種長期積累的訓練逾越式跨越,”通過”你出現。


二、“洞見”的產生

陸游在詩句里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而得之”。意思就是說,“洞見”就在那里,你只是比較幸運,得到了它。這和西方的里的“恩典”說的是一個意思,那不是巧合,而是當人出現創造性的思維出現共同的反應。

第一,好的想法不是你想要就能夠得到的。沒有就是沒有,不會憑空產生,總是用套路做事情,你的思維也會隨著套路式的固定,今天所說的算法,固定公式,都顯得蒼白。

第二,好的想法不是拼湊出來的。一篇好的文章不是隨便找點資料來拼湊,搬來搬去的文字只會浪費做無用功。你之所以去學習,就是為了照清周圍的事物,然后親身體驗,把自己所感悟的寫出來才是比較好的文章,有的文章稱作經典,想必不是拼湊出來的“洞見”。

第三,要獲得洞見,你的先把自己的身心調整到有利于接受“新物質”的狀態。忘掉一切,讓大腦放空,這不是神學,這是腦科學。


三、獲得“洞見”的方法

大家都聽說過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今天給大家介紹新的少有人知的推理叫做“溯因推理”。也稱作反繹推理,則是最高級的推理方式,只有溯因推理才是創造性思維。

1、收集大量數據。數據不僅僅是可量化的信息,還包括情感、環境等因素。

2、從數據中找規律,發現模式。會發現有各種組織和結構,好好總結。

3、把模式綜合起來形成理論。

4、獲得洞見。

比如:你代表綠化公司,如何規劃出好的美景?第一步,走訪各個公園開始調研,和各種觀景的人,實際策劃綠化以及修剪綠化的人交流,在綜合用戶的感受,開始收集數據。第二步,仔細總結,分門別類來說,大概有這么幾個觀點,需要分門別類。第三部,慢慢了解觀點和事實,形成自己的理論。第四步,意識到綠化的整體策略。這就是所謂的把以上所有該做的都做了,我們自然被推上了這一點。

總結:洞見不是拼湊出來的,就像是一個突然的禮物,你只需要等著它出現。獲得洞見的過程叫做“溯因推理”,共四步。不要帶有偏見,也許就更夠獲得洞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