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家公司離職后,為了不讓保險斷掉,休息了兩天,我便去新公司報道了。或許是否極泰來,我的第四份工作,遇到了一位好領導和一群好同事。
在我看來,領導屬于實干型,沒有心機,她只關注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能否干出成績;同事們也很好,大多是實在又有想法的90后。
因急于在領導和同事面前證明自己,剛到公司一個月,做了簡單的工作后,我便主動接下了運營訂閱號的工作。原本以為運營訂閱號對我來說小菜一碟,可是沒想到一個小小的訂閱號想做好竟然這么不容易。
因為閱讀量上升地太慢,領導讓我每天做數據分析報告給她聽。為了讓領導高興,我每天都會絞盡腦汁地想數據上升和下降的原因。可是無論怎樣分析和改進,數據還是那么不盡人意。
在數據分析上面,我跟領導有很多不同意見。以自己多年編輯的經驗,我認為數據只是一個參考,文章是需要編輯注入感情的,做內容,我們更需要憑直覺。可是,領導跟我想的不一樣,她認為只有數據才能說明一切,為了說服我,證明自己是對的,領導常常向我拋出她的問題,經常是幾個問題就會把我問倒。
對于領導提出的問題,我的確是無言以對,可是我的內心仍舊不贊同她僅拿數據分析便得出結論的思維方式,總覺得這樣運營訂閱號太狹隘了,但能力有限的我又無法用比較科學的邏輯和語言去說服她。
因為在數據分析這件事上我們無法達成共識,以致于我們兩個人在之后的工作中沖突越來越多,她開始對我的工作產生質疑和否定,后來發展到親自指點我做內容,試圖讓我按照她的思路做文章。
她的各種否定和指點讓我非常惱怒,加上又很難認可她的想法和邏輯,導致我每次溝通基本都會帶著情緒,有時候甚至會當著其他同事的面跟她發脾氣。我這樣的情緒反應讓領導很不爽。
“你為什么總是這么情緒化,我們有事說事,不要總是帶著情緒解決問題,可以嗎?”
情緒化,每次遇到問題我都會不由自主地選擇情緒化來回應?!若不是領導直接點出來,我很難會思考在我身上頻繁出現的這個問題。
被數據控制著,我的直覺毫無用處,這對我來說非常痛苦!我好想告訴她我很痛苦,可我又不敢說,我害怕她知道我很痛苦,會因此讓她覺得我不適合現在的這份工作,最后……過不了試用期?辭退?降薪?
“我錯了,以后不會這樣了。”
“你都工作這么多年了,怎么抗壓能力這么弱啊?而且,我并不覺得我給你很大壓力,有時候是你自己給自己很大壓力。”
她說的沒錯,我壓力很大。想想已經工作三年了,還沒有拿得出手的“核心競爭力”,每次都是遭遇辦公室政治,而這家公司恰恰沒有人際關系這些事情,如果我再做不出來點成績,那足以說明是我的能力有問題。我給自己壓力,是希望自己能出成績。
“我也不知道,或許我真的就是壓力大吧。”說著我竟大哭起來,我知道這不僅是在釋放壓力,也是在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領導見我大哭,便與我聊了一些輕松的話題,心情好一些我們便散會了。
這一次聊天,并沒有讓我以后的工作變得順利,領導的數據思維堅不可摧,我的直覺漸漸被打壓的所剩無幾,每天頂著數據的壓力上班,做不了自己,我越來越煩躁,越來越痛苦,幾乎每次在溝通不暢時都會出現各種負面情緒反應。
類似上面的對話和會議,領導與我進行過很多次,每次回到工作上,遇到溝通問題,我仍舊本性不改,直到最后一次她說對我很失望,我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那幾日領導不再關心我,有時候甚至會用難聽的語言攻擊我,感受到這些,我內心竟然有一種深深的被拋棄感!她從我身邊走過時,眼神里充滿著失望。那種失望就像我上學時考試成績不好爸爸媽媽眼神里的失望一樣。
有那么幾個時刻我害怕了,我害怕我會因此被領導和同事孤立;害怕過年沒有年終獎金;害怕最后的結局又是未滿一年離職;尤其害怕爸爸媽媽因為我的失業而對我失望,他們的嘆息聲和失望的眼神真的好可怕!
我不知道自己的情緒化給自己的工作帶來了這么大的麻煩。想想第一份工作所遭遇的種種麻煩,不也是因為情緒化引起的嗎?真不知道我一遇煩心事就情緒化的毛病到底從何而來。
自此以后,我再也不敢情緒化了,為了保住工作和面子,每次遇到不順心的時候,我都會強忍著,盡量順著領導的意思,避免引起沖突。而每次忍到一定程度,就會不由自主地哭起來……有時候甚至會想這樣做不了自己想做的,還不如死去。
深知職場規則的姚先生給了我很多的指點,可惜,我不會用。
跟以前的三份工作一樣,這份工作,搞得我身心俱疲。
我害怕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就沒有面子和錢,沒有面子和錢,爸爸媽媽就不可能高興……我這么在乎工作,就是希望爸爸媽媽能高興,就像上學的時候只要我的成績好他們就高興一樣。我一直認為,如果沒有好工作,爸爸媽媽一定會擔心我的,而且他們不會以我為榮,走在外面也覺得抬不起頭……
一天晚上,我安靜地躺在床上,仔細地想了想我的情緒化問題,忽然發現,其實我從小就這樣,當我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時,尤其是與人溝通上面,我常常用情緒來回應別人,或生氣,或憤怒,或暴躁,屢試不爽!小時候與同伴是這樣,上學了與同學是這樣,生活中與父母是這樣,工作中與領導和同事仍舊是這樣。
在我正當為自己的情緒化找原因的時候,微博里看到了喬老師曾經寫下的文章:
前幾天我出差,妮妮的爸爸自己帶孩子。回到家后,發現妮妮的情緒表的特別容易發脾氣,急躁,甚至急起來,使勁用手打自己的頭。我意識到這幾天,我不在妮妮身邊,妮妮的情緒完全裸露在爸爸的情緒氛圍之中。
在出生前,孩子在媽媽的子宮,媽媽的子宮孕育,保護孩子物質的身體。孩子出生后,情緒開始孕育,生長,他生活的家庭的情緒氛圍,就是他情緒的子宮。所以孩子的爸爸,媽媽,的情緒都會影響孩子,孩子會慢慢吸收環境中的情緒,進入身體構造,這就成了性格和脾氣,很難改變,有句老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實際上,這些性格和脾氣是在0-6歲其間形成的。
“有其父,必有其子”,說的是性格和脾氣的傳遞。一個家族中,一些疾病,甚至是致命的,或一些事件,甚至是悲劇的,不斷在家族中一代代重演。佛家說:這是“輪回”,但實際上是家族中性格和脾氣的傳遞。因為“性格決定命運”。所以父母革新自己的性格和脾氣,就斬斷了自己命運在孩子身上的輪回。
喬老師在文章中說的妮妮發脾氣、打頭,我是親眼目睹過的。
那時《下鄉養兒》剛出版,喬老師因為要去西單參加圖書發布會,所以請我到她家幫她帶妮妮一天。我周五下班后就去喬老師家里了,那晚妮妮因為我的到來有些興奮,絲毫看不出有什么其他異樣。
直到第二天早上喬老師出門后,妮妮在跟爸爸的相處中,我看出了問題。妮妮爸爸的性情急躁,因為要外出,妮妮需要帶水杯,爸爸不耐煩地在廚房幫妮妮倒水,在倒的過程中,水多次溢出杯子外邊。妮妮不滿爸爸的急躁心情,看著不斷往外溢出的水開始大叫,發脾氣,我在一旁抱住妮妮,說沒事的,姐姐來倒,咱們把杯子擦干凈就可以了。妮妮在屋子里找自己的襪子,一直找不到,便有些煩躁,噘著嘴,嘟著臉,還時不時地用拳頭打自己的頭。
這樣的“自殘”行為,一定是不好的。我把妮妮的問題告訴了喬老師,喬老師說:“前幾日出差,妮妮一直跟爸爸在一起,一定是爸爸的情緒影響了妮妮。”
回想著喬老師曾經說過的話,以及文章中說的“輪回”,讓我忽然想起了我的爸爸。
生命中最害怕的人便是爸爸了,因為他在我們姐弟四個面前既有一個高大偉岸的形象,背后又藏著一顆隨時都可以引爆的炸彈!
印象中只要我們姐弟幾個做錯了事,爸爸首先用的一招就是表現出不耐煩、生氣、語言批評。如果我們繼續做錯事,爸爸就會大發雷霆。生活中遇到問題,也是一樣的,給他帶來麻煩,讓他發愁,很有可能就會發脾氣。他總是用他的“情緒”來解決問題,從來沒有告訴過我們應該怎樣冷靜下來用理性思維去解決。
我想,我的情緒化也許就是從爸爸身上習來的。
隨著《下鄉養兒》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找喬老師咨詢的人也越來越多。這其中我遇見了兩位“特殊兒童”:小杰和子懿。
小杰,4歲,被北京一家權威機構診斷為自閉癥;子懿,5歲,被地方一家醫院診斷為發育遲緩伴有自閉。
一個晴朗周末,我去看喬老師,與喬老師一起在小杰的家里吃飯。或許是太餓了,也可能是阿姨做的飯太好吃了,我和喬老師還有妮妮吃的好香。可是小杰看上去似乎并不太喜歡吃。
杰爸給小杰盛好飯放在他的面前,里面夾了一些青菜和豆腐。小杰吃了幾口就停下來,搖晃著腿,東張西望,時不時地會朝我這邊看一眼,兩只大眼睛長長的睫毛眨巴眨巴地像個洋娃娃,有時候看上去又特別像年畫上面的娃娃,非常惹人喜歡!
爸爸看到小杰不好好吃飯,表情立刻變得嚴肅起來。小杰似乎感覺到爸爸的情緒,老實了一會,吧嗒吧嗒吃了幾口飯。可是他沒多大會又開始搖搖晃晃,東張西望,偶爾也會看看爸爸。
小杰爸爸的氣場實在太強大,吃飯這一會,他沒說幾句話,我就感覺到了餐桌周圍的氛圍極度壓抑。小杰不好好吃飯,他自然是很苦惱,沒有更好的辦法,爸爸拿起小杰的勺子伴了拌碗里的飯,一口一口的喂給小杰吃。小杰明顯感覺到了爸爸的憤怒,一口一口并不情愿地吃著,當吃到第三口的時候,他實在吃不下去了,用手推著爸爸手里的碗,扭著頭表示不吃不吃,離開餐桌跑出去玩了。這下爸爸更加生氣了,把碗哐當一下放在了桌上,我心里一驚!
我的腦海里浮現出小時候和爸爸一起吃飯的畫面。他就跟眼前這位叔叔一樣,我們姐弟幾個吃飯上面一不順他心意,他就會生氣。我不喜歡吃蔥花,每次都會把蔥花剩在碗里,爸爸會生氣地說:噎不死你!我吃飯總是剩,他每次看到都會很兇地說,浪費糧食,給我喝下去,撐不死你!童年里最不開心的事就是跟爸爸一起吃飯了……很緊張很害怕!
眼前的這位爸爸,就如我的爸爸一樣。
想到這里,我忽然明白小杰,為什么他們不跟這個世界交流?因為失望,深深的失望!沒有人能理解他,他也無法跟環境對抗做他想做的事,所以,他能做到的最保護自己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封閉起來,拒絕與外界交流。
吃完午飯,我們在外玩了一會,妮妮就困了。每天下午2點多鐘是妮妮開始午睡的時間,小杰也一樣。為了讓兩個小孩午休,我們收拾了一會便回去了。回了喬老師的家里,喬老師將妮妮哄睡,便和我說起了他治療小杰這一周的感受,希望我能幫她記錄下整個治療過程。
我當然想做,可是工作日的時候我又沒有時間過來,我們想了多種記錄方法,最后定下工作日喬老師對著微信向我口述,周末我到喬老師這里交流。
可是因為我工作日時工作量太大,經常感到腰疼,睡眠不足,堅持寫了5篇之后就沒有能力再去寫了。我建議喬老師繼續對我的微信口述,即使現在無法寫下來,但至少可以作為日后寫作的材料,總是有價值的。從那以后,我每天晚上下班回來都會聽喬老師給我發的語音,周末也會去她那里跟她交流。
喬老師對于她跟小杰的日常表述地很生動,我每次聽語音仿佛置身其中。可是,就是在這樣我不斷與喬老師交流的過程中,我內心的小孩和各種秘密被小杰的各種日常一點點照了出來,血淋淋的內心痛楚讓我第一次對父母心生怨恨。
喬老師的微信語音
1.小杰在沙堆玩得很認真,似乎沒有覺察到我在看他。或許是因為穿著鞋玩兒不舒服,小杰自己做主把鞋子脫了,只穿著襪子在沙堆里玩。爸爸在門口看到后,走過去說:“小杰,把鞋穿上。”見小杰穿鞋費勁,爸爸不耐煩地說:“不行,我幫你穿。”
小杰穿上鞋后過了一會站起來想進屋玩,剛到門口,爸爸站在他對面:“小杰,把鞋脫了,太臟。”小杰很不情愿地把鞋子脫掉了。
小杰在屋子里玩了一會又想出來,剛要下門口的臺階,爸爸說:“小杰不行,得穿上鞋。”爸爸又一次幫小杰穿鞋。
小杰跑到沙子堆里,覺得不舒服把鞋子脫掉了,爸爸看到后走過去說:“不行,你的腳丫子太涼。”說著又給小杰穿上了鞋子。
短短的一小時,小杰的活動不停地被穿鞋—脫鞋—穿鞋—脫鞋所打斷,沒有一個整體的連接。而且每次穿鞋都是爸爸幫著穿,沒有讓孩子自己試著穿鞋。試想,假如我們是孩子的話,記憶里是不是只留下這兩個東西——穿鞋脫鞋?我玩的什么,我怎么玩的,我都不知道。
另外,小杰不斷地被打擾,專注力無法得到保護。
2.小杰和爸爸在一起吃飯的氛圍是我無法接受的。
爸爸從碗里夾了菜,放在小杰面前,很程序化地說了一句:“給,小杰吃。”小杰用勺子(大把抓)舀了兩下子往嘴里送。杰爸看到小杰吃的太少,說:“多舀點,不能舀這么少,不能糊弄我。”
然后小杰非常不情愿的多舀了一點。小杰的勺子剛落在碗里,爸爸在旁邊又說:“不行,再來點,舀的太少。”
杰爸也不吃飯,抱著肩膀在孩子跟前,兩只眼睛緊盯著小杰的飯和勺子:“不行,再多舀點,舀那個菜,不吃菜不行,不吃菜不能吃饅頭。”
或許是小杰的動作太慢的緣故,最后杰爸忍不住只好超越小杰拿起勺子舀了一勺子菜,放到小杰的碗里說:“吃下去,吃。”這時候小杰兩只大眼睛看了爸爸一眼,恐懼的表情寫在臉上,有很多無奈,又不知道怎么表達,最后他還是把嘴巴張開吃掉了。
小杰一直努力地吃,但爸爸還是覺得小杰吃的太少,又強行喂了幾口,這一次小杰終于憤怒了,開始用手打爸爸,或許這個動作在過去出現的太頻繁,爸爸已經不覺得有什么異常,很自然地用手撩開:“不行,不能打人。”這時小杰終于壓抑不住自己的情緒了,一下子咧著嘴,開始閉著眼睛大叫。
每天這樣吃飯太痛苦了。
3.小杰玩沙之后,杰爸習慣性地讓孩子洗手。
小杰站在水龍頭旁邊洗手,杰爸就在他身邊,神色嚴肅,還抱著肩,不停地指導小杰。
“不行,肥皂,把手心打了。”
“不行,把手背打了。”
“恩,好,對。那手心搓搓手背。”
“不行,再搓搓,搓的不夠,那個手心把手指頭搓一搓。”
洗完后,杰爸把毛巾給小杰。
“擦擦手。”
“不行,手還沒擦干凈呢,再擦擦。”
小杰滿臉表情僵硬,跟個木偶人似的站在那,按照他爸爸的指令弄弄手,弄弄手背。。(這樣的洗手方式,一天好幾次)
這三段語音,我反復聽過n次,為此數度流淚。小杰像是一個工具,一個需要聽從父親指令去選擇某種行為的工具。好可憐的孩子,難道這不是小時候的我嗎?我不也是父母的一個工具嗎?在父母身邊長大的那十幾年,哪一件事是靠我的自由意志選擇的?飯菜我沒有選擇權,給吃什么就吃什么;衣服沒有選擇權,給什么穿就穿什么;上學我沒有選擇權,讓上就上,讓學習就學習,學習不好,爸爸媽媽就生氣,學習好了,爸爸媽媽就獎勵……那十幾年我從未感覺到過快樂,回想往事也未曾出現過愉快的畫面,壓抑,恐懼,悲傷,失望,不安充斥著整個童年和少年。
我不懂得如何做自己喜歡的事,常常為了讓爸爸媽媽開心,違背自己的意愿做事。沒有人在乎我的感受,穿這件衣服你喜歡嗎?這頓飯你覺得好吃嗎?媽媽不給你買你是不是傷心了?爸爸這樣對你發火你是不是特別害怕?
我的眼里只有別人,在外邊我也害怕別人生氣,我怕別人生氣會像爸爸一樣對我發脾氣,所以,我也盡可能地讓別人開心,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好累,可是,那又有什么辦法呢?我的很多問題似乎都是來自于潛意識,不自覺的就會發生,想要去改變,卻不知道方法在哪里。
因為小杰,我開始大量地看教育類的書、研究自閉癥、抑郁癥,試圖了解喬老師的教育方法,也試圖解開自己心頭的迷霧。
2015年4月2日,那一天是世界自閉癥日,喬老師在公眾號上面堅定地寫下:
“自閉癥可治療也可預防。自閉癥的原因有身心靈三個方面,它需要醫學、心理學、教育學,尤其是家庭教育-親子關系和家庭環境的支持。”
“自閉癥孩子是人,只有真愛才能喚醒孩子內在的生命力。但真愛是最難的事!我們常常以愛孩子的名義在愛童年的自己。”
這種絕對不符合以往我們認識的言論并沒有引起家長的注意。但還是有幾位家長找到了喬老師。子懿媽媽就是其中一位。
5月份的第三個周末,子懿媽媽帶著子懿來到了喬老師所在的村子里。第一次見子懿,我被他那柔弱的背影驚到了,瘦弱的孩子,跑起來印在衣服上的骨架都跟著抖動,看上去身體明顯很弱。
子懿媽媽告訴我們子懿在幾個月前被一家醫院診斷為發育遲緩伴有自閉,不愛和他人交流,專注力很差,上課坐不住,總愛自言自語,語言跳躍性大。中醫大夫說他脾胃虛弱,思維遲緩。
“子懿都5歲了,還什么都不會。每次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會鋼琴會跳舞,而我家的孩子什么都不會,感覺特別沒有臉面。”
喬老師家的客廳有很多子懿沒有見過的玩具,子懿很好奇,便隨手拿過來玩。其中有一盒妮妮的小粒珠子,喬老師是給妮妮鍛煉手指精細動作用的,一個水果糖大小的盒子,里面有上萬粒珠子,子懿拿過來,便倒在沙發上,來回的抓-撒,整的沙發上面到處都是,有很多也掉在了地毯上面。子懿媽媽先是溫柔的告訴子懿不要這樣,不禮貌,畢竟這是別人家,我說沒事,待會我收拾。子懿不但不聽媽媽的話,反而越來越起勁,幾次把盒子里的珠子撒在地上。子懿媽媽最后急了,神情嚴肅,指責子懿亂動別人家東西不應該這樣。在媽媽的強制下,子懿不再玩珠子了。
可喬老師的家里,對于子懿來說是個全新的世界,這么多沒見過的東西,怎么可能老實待著!不一會兒,子懿又走到沙發旁邊的物品架上拿了擺在上面的護手霜,扭開蓋用兩手一捏,幸虧里面已經沒有太多料了,否則一定會擠出大量的液體。
子懿媽媽看到孩子拿別人的東西立馬又從子懿手里強硬地奪過來,生氣地指責說不要亂動別人家的東西,這不是自己家。喬老師說如果這種東西對孩子沒有好處,盡量放在他看不見的地方,如果僅僅只是喜歡捏,覺得有意思,可以把里面的液體擠出來放水或者什么,讓他玩。
放下小瓶子,子懿又開始了他的新一輪“折騰”—給媽媽梳頭。子懿媽媽說子懿特別喜歡媽媽的頭發,經常給媽媽梳頭。可是子懿梳頭并沒有讓媽媽感覺到舒服,反而總是弄疼媽媽。媽媽又一次生氣地把子懿說了一頓。
子懿跑出去在院子里玩,院子里除了一顆大樹,其他似乎沒有能讓子懿產生興趣的東西,于是他打開大門跑了出去,我就在后面跟著他。村子的路面較寬,而且人少。子懿就在沒有父母的管束之下在村里盡情地跑著,遇到新鮮的東西便停下來敲敲打打,然后再繼續跑,還伴隨著咯咯的笑聲。我在后面跟著他,看著他那瘦弱的身體,眼睛不禁濕潤了。在媽媽面前,無論做什么似乎都是錯的,只有離開媽媽,沒有人管他,他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快樂。
子懿跑的很快,我穿著長裙著實不方便大跑,只能在后面慢慢追他。他看到路邊一家沒有上鎖的大門便跑了進去。有一位爺爺在家。
“這是誰家的娃?”
“小孩子沒見過這么大的院子,就想過來看看,真是不好意思啊。”
“沒事,看吧。”
“謝謝爺爺。”
爺爺的院子里種了很多蔬菜。有茄子,西紅柿,還有架藤的黃瓜、豇豆。子懿很好奇,就去摘還沒有熟的小茄子。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上前制止,可是想想剛才子懿在喬老師家里,做什么,媽媽都給他回應“no”,我的no到嘴邊又咽了回去。就讓子懿摘下那個小茄子吧,大不了給爺爺道個歉。爺爺看到后有些生氣,我說真對不住大爺,他不知道這個不能摘。然后子懿又開始踢已經磊好的泥土,大概踢了三次爺爺就過來說不要踢。我急忙回應道爺爺,我們一會就走。
然而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子懿突然捂住耳朵自言自語“媽媽不讓這樣做,媽媽說我不聽話,媽媽說我不聽話……”
爺爺看到已經掉的茄子更生氣了。怒氣沖沖地沖著我。我抱起子懿就走,邊走邊道歉“爺爺,對不起。”
走到門外,子懿又開始興奮起來,繼續在村子里跑,我在后面跟著他。路遇一家小賣部,他跑進去,走到食品架旁開始扔架子上的東西,扔一個很開心的笑一聲,我在旁邊就幫他撿,想著扔到第三個就告訴他必須停止。可是,沒想到,扔到第二個的時候,店主人說:干嘛呢,大人也不看著點。
聽到這句話,我有些不舒服。成人對于孩子太不包容了,總是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也總是習慣性地將對孩子的不滿轉嫁到父母身上。孩子為什么會喜歡扔東西,行為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帶著包容和好奇心發現孩子總比帶著憤怒讓小心靈畏畏縮縮好吧。
我擔心子懿繼續扔下去,店里老板會把我們轟出去,于是蹲下來并告訴子懿,這里不適合我們玩,我們出去吧。子懿沖著我笑了笑,然后慢慢地走出了超市。
走在街上,子懿看到小賣部門口有動動車,就跑上去要坐,我沒有帶錢,小賣部阿姨說沒事我給你充讓孩子玩吧。我說“好吧,待會我給您送錢過來。”
玩完之后子懿又跑了起來,看到路邊有阿姨吃雪糕,子懿走上前去就拿過來吃。那一刻我才發現子懿問題的嚴重性,子懿已經5歲了,想要一件東西,竟然不知道問一問。阿姨有些生氣,“這孩子怎么這樣啊,你能好好看著點嗎?”
看到子懿想吃,可是我身上又沒有錢,于是告訴子懿,阿姨身上沒有錢,咱們回家拿錢過來買。于是我抱起子懿就往回家的方向走。
走了一會,我們看到子懿媽媽和喬老師迎面過來。因為要趕最后一班回城里的公交車。休息了一會,我就回了。還沒來得及給子懿告別,我就已經坐上了出租車。一路上,我情緒很低落。想想子懿,想想小杰,他們不都是一個問題嗎,他們所處的環境里充滿著各種否定和指責,沒有緊密的情感連接,沒有人懂他們,加上身體底子不夠好,怎樣給心里注入能量抵抗這些負能量,他們失望,不再相信,只好把自己封閉起來,成為所謂的“自閉癥”。什么樣的孩子最可憐?不是物質條件不好的孩子,也不是身體殘疾的孩子,是那些很少感受到母愛和自由的孩子最可憐!
想到這些,我給喬老師打了電話,把這些話告訴了她。
喬老師說:“子懿一定是后天環境導致的。母親是大地,孩子是樹苗,樹苗要先在地下扎根,才能向外向上生長。許多自閉的孩子和母親的連接不足,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情感滋養。”
“明白。”
“子懿媽媽太在乎面子,現在想治好子懿,她必須先丟下自己的虛榮心。”
“是,子懿媽媽曾經告訴我孩子這樣讓他很沒面子。”
“這個孩子只要調調身體,夫妻關系和睦,媽媽改變自己,學習一些養育知識,基本是很容易好的。我建議他們在當地先給孩子找個大夫瞧瞧身體,一邊調身體一邊咨詢,我們跟他們先微信聯系。”
“好的。”
掛了電話,我很難過。我們每天都在關注成功、金錢、名利、面子,實際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作為媽媽還能有母愛,能夠回歸家庭,給孩子一個安靜并且充滿愛的環境。這段時間聽小杰的日常,看了很多教育類的書,加上今天帶子懿,我深刻地體會到,物質對于小孩子真的太不重要了!孩子不在乎這些,孩子在乎的是媽媽爸爸是否在身邊,有耐心,是否我喜歡玩的東西你讓我玩,我感興趣的事你給我空間和自由去研究。
蒙臺梭利說,人在童年時受到的心靈創傷所帶來的影響是持久而緩慢的,但是卻沒有人意識到這些創傷是造成人們成年后心理疾病的潛在原因。
那一晚,我想起了喬老師三年前說的“婷婷,你是一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
我忽然明白了,我所有的問題的根本原因。我的自卑、膽小、懦弱、恐懼,我的不快樂,我的虛榮心,還有我那曾經讓我命懸一線的抑郁癥,天吶,所有的一切原來是因為……
我的問題豈止這些啊,還有很多我不想承認的問題。
北漂的這幾年,我總覺得自己是個孤兒,沒有安全感,總覺得自己不配得到父母以及旁人的愛和關注;
我總是很在意別人對我的評價,一旦有否定,就會有憤怒;
我把錢看的很重,不舍的給自己買一件漂亮衣服,也從不愿意為別人多花一分錢;
我總是處理不好人際關系,做一些奇葩事,引人關注,說一些有悖常理的話,攻擊自己,惹怒別人;
一遇到不公平的事,我就會極其憤怒;
不懂得表達自己的內心的真實想法,常常為了照顧別人口是心非……
原來,我這一切的問題都是因為我的父母造成的!天吶,現在這么悲催的我都是父母給的!我最在乎的父母啊,你們怎么可以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呢?!
那幾日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過去父母對我的忽視和控制,想著想著就自己一個人在房間里大哭起來,想的事情多了,腦袋就會有山崩地裂的感覺!慶幸的是,我還是有理智的,想到十八歲那年抑郁的痛苦,現在我無論怎么樣都不能讓自己陷入精神分裂的深淵。在這樣的緊要關頭,上帝是我的救命稻草。幾乎每次,我都會呼喚上帝,來救救我,在心理默默祈禱著,慢慢讓自己平靜下來。
未完待續
本文未經授權不可轉載,違者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