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16)在打車軟件的激烈競爭落下帷幕之后,又迎來了共享自行車領域的爭奪,其中以摩拜小橙車和ofo小黃車為最引人矚目的兩家自行車共享公司。雖然兩家在商業模式以及定價方面相仿,但其自行車硬件以及相應app軟件的設計則相差甚遠。
摩拜單車,以其獨特炫酷的外形讓人一眼就看出它不是普通自行車,容易對它產生好奇,并覺得騎上這么炫酷的自行車上路倍有面子。
無論在硬件還是軟件方面,摩拜都做好了共享單車最好的準備:特別定做的堅固車身,不用打氣也不會爆胎的實心車輪,與app無縫連接的智能車鎖,車上內嵌的GPS…… 這些功能都在設計階段就能考慮到:我們需要堅固耐用的自行車,需要方便尋找定位以及掃一掃自動開鎖,鎖車自動停止行程計費的功能,blah blah... 嗯,這些功能如果實現得好那會很好地提升用戶體驗,可是技術一旦跟不上設計,反而讓體驗變差。
初次注冊摩拜單車是在路上走著急著去辦證的時候,正好碰到路上有輛摩拜,我就注冊并支付了押金。結果在掃碼的時候,加載了一分鐘左右,然后彈出提示“本車正在維護”之類的,開不了鎖。我只好繼續走路。第二次想從公司騎到地鐵,在公司門口掃了一輛車,依然提示在維護,依然開不了鎖。連續兩次開不了鎖就讓我對摩拜印象大打折扣了。好在后續幾次掃碼都能開鎖。
堅固的車身,耐用的同時也使車身比較重,騎起來比較費勁。而實心車輪則不能像普通車輪那樣減震,導致騎在不平的路面上感覺十分顛簸。
與摩拜相反的是ofo,ofo沒有智能車鎖,沒有特制的車身,甚至沒有GPS,在設計上與技術上來看都落后摩拜一大截。然而在使用體驗上,反而比摩拜好。ofo在上海推出的第一天,2016年10月24號,我在公共自行車旁邊發現了這一排新自行車,起初以為是政府提供的新公交自行車,走近才看出這就是傳說中的ofo自行車。
從外形上看與普通自行車并無區別,遠沒有摩拜的酷炫。解鎖方式也十分機械:在app上輸入自行車后的六位數車牌號,就可以獲得該車的機械密碼鎖解鎖密碼,然后手動解鎖。在用完車之后手動上鎖,再手動結束app上的計時。
從設計上來說,這樣繁瑣的步驟肯定是用戶體驗的大忌,提升體驗的方法就應該像摩拜那樣,掃一掃二維碼自動解鎖,所上車就自動停止計時。而實際使用起來,就并不覺得ofo比摩拜繁瑣。因為技術含量低,ofo app能百分百(個人經驗)給出解鎖密碼,而手動用該密碼解鎖能百分百解鎖自行車,給人更靠譜的感覺。
而摩拜的解鎖過程都靠程序自動化,后臺復雜的解鎖程序和復雜的硬件智能鎖導致了解鎖過程不能百分之百成功,并且解鎖時間還跟網速等一系列不確定因素掛鉤,導致解鎖時間時長時短,時而等待了很長時間結果被告知車鎖打不開,需要維護,導致用戶體驗反而比ofo差。
從設計師的角度來說,我們往往希望減少用戶的操作,讓更多步驟交給機器自動完成。自動化固然是好的,但不完善的自動化反而不如用戶自己簡單幾步的機械操作。在我們日常的網頁、app設計中也是如此。我們設計師往往按最優用戶體驗來設計,而不考慮后臺開發成本。認為我們自己的設計是最優,如果工程師沒有或者不能很好地實現我們需要的功能,那就是他們開發的問題,而不是我們設計的問題。而實際上,用戶體驗是設計和技術的結合體,哪一方面沒做好都是對用戶體驗的損傷。設計師考慮設計方案的時候,有時候為了開發方便而妥協部分設計最終反而使用戶體驗最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