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汪涵說過,自己會儲存起自己的一些小樂趣,當心情不好,感覺壓抑,對生活沒有勁頭的時候,取出這些小樂趣,讓自己心情美麗,重新釋放出對生活的熱忱。
今天,我就效仿了汪涵的手法,我把紀錄片《書店里的影像詩》的另一半存進了我以后的日子里,但是我又會急不可耐的打算看完,所以只能暫時想象的到能夠預留到明天。因為還要預留出時間給《艽(jiao)野塵夢》,其實我并不太在乎陳渠珍到個人經歷,我想親身感受到是西原對愛情的那種執著,那種“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你”的奮不顧身。
還是回到紀錄片上來吧。曾經我構想過好多好多書店的樣子,但都不及這部紀錄片上呈現的樣子。對于臺灣,也有了更多的期許與憧憬。
每個書店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外面紛繁喧囂,里面靜謐如水。我喜歡書,當書紙張里的纖維摻和著歲月的年輪輕拂過你掌心指紋的那一瞬間,心卻似樹根一樣扎實的埋進了時空里,續接上了一個故事,一段情感。一棵樹苗汲取世間精華,抵擋住風雨的侵襲,長大,然后被砍到。以前有個故事說的是石塊跟石雕的區別,現在是一本書與一塊木炭的區別。我想,對于一棵樹,能夠被做成一本書,這也是足夠浪漫與幸福的吧。
書店是一個輸出夢想與想象,灌注希望跟美好的地方。我喜歡新手書店、喜歡晃晃二手書店、喜歡小間書菜、喜歡南崁1567小書店,最不喜歡看書被人叨擾的水準書局,最期待時光二手書店,也被人文書舍、阿福的書店、伊圣詩私房書柜深層次的精神寄托所震撼。
我會喜歡去逛書店,去看書名,看書的厚度,體驗書的厚重。自己也有種執著,每次離家,都要感受“其書五車”的痛苦與快感。收拾行李,一定不能帶太多書,然后就習慣性的去翻閱,這樣書就進了離家的箱子里。可是,最后東西太多,放不下去,就想著拿出幾本書放衣服行李,心思凝重,不知道要舍棄哪本書,最后,就抽出里幾件衣服。來回的路上,看似一個行李箱,實則里面已被書充滿,重量在心頭還是手頭上都很是一沉。
如果可以選擇,我也打算開一家書店,書店的經營模式跟特色理念是特別需要用心的去構思下,這樣也可以滿足自己獵奇的心理。世上,到底有多少本書?深信,書店里的人會是很單純,沒有那么多戾氣。一個愛好閱讀的人,對生活的情趣一定不會缺少。
閱讀,其實打開的是一扇門,而書店就是通向這扇門的地毯,踩在上面得到更多的是享受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