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的的時候,有一天晚上,我興致勃勃地拿著語文課本,去找爸爸給我提問一下課后的幾新學的漢字。我其實已經能認識并寫出來那幾個字,我最初的想法就是去找我爸炫耀一下順便在夸獎我一番,沒想到爸爸竟然不按套路出牌,他沒有提問課后給出的幾個漢字,而是從課文里找那些比較復雜的漢字提問我。我現在仍然能清楚的記得,他給我提問的是舅舅的“舅”字。我就很委屈并且還在狡辯說老師不讓我們學這么難的字,可能就是因為我的強詞奪理激怒了我爸,接著課本就一下子就朝著我的頭上飛了過來。
爸爸從來沒有打過我,所以這次象征“打我”的飛書事件我就記得特別清楚。那次爸爸給我說,學習不是給課本學的人,不是課本給你幾個字你就認幾個字。學習也不是給老師學的,不是老師讓你認幾個字你就認幾個字,學習是給自己學的,不是你應該學習多少東西,而是你能學多少就學多少。
從小到大,我和姐姐就接受了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學習是給自己學的”這種思想的灌輸。每一次爸爸喝完酒后,就會拉著我和姐姐上教育。把“學習是給自己學的”這句話正著說,反著說,拆開揉碎說,重新組合說。有一次我爸又給我們上教育上到很晚,看我們困得眼睛都睜不開了就問我今天學到了啥。你迷迷糊糊的來了一句”學習不是給自己學的”,話一出口立馬意識到犯了錯誤趕緊改口,爸就很失望的搖搖頭讓我們去休息了。
一直在接受這樣的教育,每次都跟要走固定程序一樣把這句話多聽幾遍,但對我們的學習并沒有任何可以看得見的幫助。我們的學習在很長時間里都沒有大的改變。一直到了初三,我終于感受到這句話給我帶來的巨大力量。那是我第一次瘋狂地主動學習。那個時候大家都是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學習,很苦很累很疲憊,所有人也都怨聲載道罵聲連天。而我當時的感覺就是,學習是給自己學的。既然是給自己學的,為什么還感覺累呢?我當時學習到了完全不需要休息的狀態,課間活動也繼續學,簡單快速吃完飯也繼續學,晚上回去也繼續學。這種狀態甚至讓我以為自己是不是出問題了,然后逼自己休息,逼自己去跟同學鬧一會,結果感覺還是學習比較輕松,就又回去繼續學。
那段經歷讓我感受到,學霸和學渣的世界真的是不一樣的。你看著別人那么努力那么辛苦的在學習,你認為他好累啊至不至于,但是人家的感受是快樂的不得了,是輕松的不得了。
后來上了高中上了大學就又淪落到徹底的學渣水平。在大學,雖然自己學的是理工科,但直到畢業也不能把微積分最基礎的二次求導給解出來。在大三《電路分析基礎》的學習中,老師就是把明天考試題給發下來讓背自己都懶得背,也就成了那次考試唯一靠實力掛科的學生。現在畢業后知道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統計概率對生活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想起以前沒好好對待基礎科目的學習,真的有重新再上大學再好好學習的念頭。
自己雖然在大學的時候沒有學好課本上的知識,但也從來沒有虧待過自己學習的欲望。大學前兩年,自己除了會組織一些讀書演講活動外都是泡在圖書館。自習課去圖書館,正課請假去圖書館,請不了假就曠課也要去圖書館,那時候如果圖書館阿姨有事需要出去一下,直接給我打個招呼就讓我看場子了。正是經歷了那個階段的瘋狂閱讀,讓我認識了中國儒家最后一個偶像曾國藩,讓我認識到了“我心光明,夫復何言”的王陽明,認識了“哲學王”的蘇格拉底,認識了超人哲學的尼采,認識了如母眾生的倉央嘉措。那幾年的瘋狂閱讀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這種感覺真的就像以前實在閉著眼睛生活,現在是在睜著眼睛生活,并且體驗過睜開眼睛的感覺后,就再也不愿重新回到過去的生活。
“學習是給自己學的”,這句話再也不用我爸給我嘮叨,因為我早已經把學習轉化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但這個結果,我相信是我爸從小無數次的反復灌輸得來的。這就像投資的復利一樣,可能你在很多年的堅持后看不到多大變化,只要堅持,一但開始發揮力量,就再也停不下來。
現在家人有時也會經常問小孩子的學習該怎么辦啊,怎么教育就是不知道好好學習。我也不知道什么教育方法是好的方法,但我覺得,你只要反復給孩子傳播正確的理念,哪怕他現在接受不了也不要緊,只要堅持傳播,這些東西會逐漸成為孩子潛意識的一部分,并且越積越多,當潛意識的東西積累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地就會指導他的行動。所以,不要感覺你對孩子說的話沒有用,只要你一直教育引導,總有一天,這些理念會在孩子身上發生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