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總會有那么一段時間,認為自己會是被命運垂青的那一個人,怎么也不會把自己和渾沌蹉跎聯系到一起。直到后來,屢屢碰壁時乖命蹇,才意識到自己的喜怒哀樂不過是萬家燈火里的明滅起伏,于人無關,于己卻是命運的重擔。但我們不該向生活的妥協,而是羅曼?羅蘭告訴我們的“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左宗棠從小志大才高,少年便已中舉。但后來三次進京參加會試皆鎩羽而歸。按理說少年心性,受此挫折也會消沉一段時日。但盡管初試因行文不切當時的格式要求而落榜,卻沒有過分的擔心自身的前途和榮辱,而是寫出了“報國空慚書劍在,一時鄉思入朝饑。”的詩句來表達對國事的擔憂,和時勢的預測。
第一次會試落榜后,又過了三年,左宗棠再次參加會試。這一次,左宗棠的成績不錯,取為十五名,但無奈的是,考院發現湖南取中的名額中多了一個,湖北少了一個名額,因此撤銷了他的名字,改錄湖北一人。結果只是保舉左宗棠作縣令,而心高氣傲的左宗棠自然不愿屈就。
又隔三年,左宗棠第三次進京趕考,時年27歲。第三次會試落榜后,左宗棠放棄了科舉,轉向研究農事,遍讀群書,鉆研輿地、兵法等經世致用的實學方面。后竟因此成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后破格敕賜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左宗棠“平生以農學為長”,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他的這種思想正是體現在經世致用上面,百無一用是書生,但書生出身的左宗棠在這種求真務實的精神下,逐漸走向了文治武功的方向,最后成就了一番豐功偉績。
少年中舉,卻慘遭三次落榜,人生中的滑鐵盧沒有讓左宗棠迷失自己,而是找到自己正確的方向。光陰如過客,你我亦是行人,即使像蜉蝣一樣朝生夕死,只要心有猛虎,也能嗅到薔薇的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