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聲告白》的扉頁上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每讀到這句話,都深有感觸。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里面的,對于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早已經麻木。
這種麻木并不是對某件事的后知后覺,而是開始得過且過,覺得自己"就那樣了",不再去探尋自己內心的邊角,而是開始對外界諂媚阿諛,活得很沒心沒肺,但又總覺得失去某樣珍貴的內核。
真正珍貴的東西,都是需要被捧在手心的,是被別人輕視過后,依舊視為珍寶的奇物,它需要我們去守護,甚至是帶點虔誠去景仰或篤信,像極光,被尋覓,又像晚霞,被追逐。
02
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會"看眼色行事"的孩子。準確地說就是,我可以從大人的表情里知道哪件事可以做,哪件事不能做,從而討他們的歡心。
長大后呢,我也是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微表情去評判他心情的好壞。
這樣說,覺得我好像還蠻有心機的哦。心機應該談不上的,不過呢,我確實是一個比較擅長察言觀色的人。
我這一切小心翼翼的源頭都來自于我的敏感和脆弱,還有對自身判斷的不確定,總想著依附別人來比對某件事情的可行性。
做事情之前如果不事先考慮別人,要么會覺得自己沒有太大把握,要么會認為也許會傷害到別人。
時間久了,這種畏畏縮縮早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并不用刻意去關注著某個人,而是自然而然地一種外向探取和估摸。
表面上大大咧咧,對每個人都親近熱情,和誰好像都能處得不錯,不屑于和某人發生口角,也不擅長去爭辯,不爭也不"真"。
當然我這里的不"真",并不是對別人不真心或真誠,而是對自己不夠真實和在乎。
久而久之,這讓我成了一個懂得如何取悅別人,卻不會逗樂自己的人,很多時候更像一個跳梁的小丑。
后來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習慣去討好,都是內心深處那股濃烈的認同感和渴求感在作祟。
我們也并不是真的去虛情或者假意,而是內心承受著一股瘋狂的恐懼,恐懼一絲一毫的疏離或冷眼。
02
現在回頭看那個幼時的小女孩,覺得是有些懦弱又卑微的。
因為不想讓別人討厭,所以自己總會表現得很"老好人";
因為想成為所有人都喜歡的女孩子,所以竭盡全力讓自己各方面都出色一些;
因為羨慕閃閃發光的樣子,所以表現得事事主動,躍躍欲試的那種勇敢其實是很滑稽的;
因為不想被別人瞧不起,所以打落牙齒和著血吐都會堅持。
這樣的倔強和驕傲讓我有什么損失嗎?沒有的。而且大多數時候,這份心性讓我各方面都提升了不少,也讓我獲得更多的機會和好人緣。
我所有的一切都很好,卻唯獨缺了一個"我"。
人一旦對自己都抱著試探和諂媚的念頭時,之后做的種種就算激起的浪花再大,也不過是虛張聲勢,那種囂張和跋扈從來對準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很多人可能會問,這樣有意思嗎?對于一個習慣性討好別人和高度敏感的人來說,是有意義的。因為能夠獲得別人的肯定和夸贊,就是自我滿足的最好瓊漿。
當把一個"我"字拆分成兩半來重新拼組時,沒有人說它錯誤,但只有自己才知道是多么別扭,那種傾斜和歪曲,那種支離和破碎,沒有一處讓自己感到舒服。
一個會千方百計討好別人的人,一定是一個缺失自我,渴望愛又不懂愛的膽小鬼,他的心很容易碎的,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會被自己扎得渾身是傷。
03
太宰治《人間失格》里的大庭葉藏就是這樣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
于是我想到一個辦法,就是用滑稽的言行討好他人。
那是我對人類最后的求愛。我極度恐懼人類的同時,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對人類死心。于是,我靠滑稽這根細線,維系著與人類的關系。
只是畏縮著,不堪承受家人之間的隔膜,因此從小練就了取悅他人的本領。
翻看那時與家人的合照便可發現,其他人都一本正經,只有我一個人,必定笑得詭異而扭曲。那是我取悅他人的一種幼稚而可悲的方式。
只要是被人批評,我就覺得對方說得一點沒錯,是我自己想法有誤。怎樣都好,只要能讓他們發笑就好。
其實,我一點也不想要什么獅子,反而是書還好些。但是,我察覺到福清沁想要送我的是獅子,于是我竟在深夜冒險潛入客廳,只為迎合父親,重討他的歡心。
大庭葉藏一生都活在別人的期待里,如履薄冰地去試探,小心翼翼地去迎合,直到最后迷失自我。
他是可憐的,更是可悲的。他的悲憫并不是沒有人注意到他,而是他對自己的苛刻和輕視,那種靠著索取著別人的好感來膨脹自我的認知本就是悲劇的開始。
我后來是怎么漸漸地開始不再去討好別人的呢?我想大概是我開始意識到自己也有珍貴的羽翼的時候,我能讓它沾水無法高飛,也能讓它一直穿梭云間。
一切的一切都是我自己在主宰的。在這珍貴的人間,泥土高濺,撲打面頰,我不再覺得自己是一個需要融入別人,才能立起來的玩偶。
既然不能互成人間,我就自成宇宙。冷眼也好,熱烈也罷,不過都是外部認知的附屬因素,忠于自己,和自己喜歡的一切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愜意。
?
無論你的過去多么渺小或者不重要,還是閃亮或者寶貝,我都把蔣方舟這段話送給你吧:
“每個人都有一個他獨特的價值,在他實現這個價值的過程中,他有可能是張牙舞爪的,他有可能顯得很笨拙,但是如果你放棄了追求個人的獨特價值,去建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的話,那其實是冒了非常大的風險,你吸引來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賞的人,真正能夠欣賞到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故作討喜的樣子?!?/p>
與人交往之時,是要手握自己的驕傲的,那股子驕傲應該是像一根刺,立在那里,不能折的。
只有這樣你們才能站在同一個談判桌上,拿著各自的籌碼去輸或者去贏,都是公平的。
我始終覺得,一個能討好自己的人,才能更舒坦地去與別人共舞。
那個乖巧的小孩,二十幾年后,你終于和自己和解了。為你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