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暫別了,我的柳比歇夫時間統計法(初稿)

其實這個話題是可以好好說說的,今天先寫份初稿,以后有機會了,再重寫配圖。

01

在讀完奇特的一生以后,我就開始踐行著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也就是把自己每天的時間開銷全部都統計下來,誤差不超過五分鐘。

統計了一段時間以后,發現的確很有效果,我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時間的流逝,我可以清楚的知道我的時間都被用來干了些什么。

進而引來了自己深深的憂慮,對于時間無情流逝的憂慮,尤其是當我發現自己不管怎么努力,每天的有效時間利用也很難超過50%的時候。是的,我把自己的時間出賣給了公司,用來換取了保障我日常生活的可憐的工資。

02

但是柳比歇夫時間統計法踐行起來很麻煩,它并不像笑來描述的那么輕松,它會耗費我很大的精力,更為嚴重的是,我辛辛苦苦的統計出來這么精確的時間占比以后,我依然不知道該怎么辦。

于是我開始找替代方案,找了一些,最終決定跟隨大神,用他的模板(只是,對不起大神,我忘記你的名字了)。

大神是這么考慮的:

本著“理財就是理生活”的理念,理財不僅僅只是資本財富的管理,也包括了對于時間財富的管理。

類似于放棄“收入-支出=儲蓄”的模式,變成“收入-儲蓄=支出”的理念,即“收入-必要支出-儲蓄=非必要支出”。

過往時間管理的低效和失敗是因為“24小時-必要支出-非必要支出-工作學習=自我學習成長”,優先級有問題。

現在起,改為“24小時-工作學習-自我學習成長-必要支出=非必要支出”有效治療了拖延癥,行動決策更方便。

我瞬間頓悟,然后學大神的樣子,把我原來的分類方式調整為:

投資,收入,基礎支出,消費,無謂損耗,睡覺

投資,指對于個人成長有幫助的短期、長期(間接)回報的活動時間。

收入,指必須的工作學習的活動時間,帶來直接的收益。

基礎支出,指睡覺、吃飯等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基本生存需求的活動時間。

消費,指娛樂、放松、消遣、社交等活動(一定情況下社交類也可能是投資行為)時間。

無謂損耗,指等待、途中、拖延癥等產生機會成本的活動時間。

然后參考艾力的金幣管理法,把精確度從五分鐘調到了三十分鐘。

03

知道了所謂的“注意力〉時間〉金錢”以后,我目前轉而將記錄時間開銷,改變為記錄注意力的開銷,因為真正創造價值的,是注意力而不是時間。

如此一來,我才意識到,一天的時間里面真正消耗我的注意力,同時又產生價值的事情,是非常非常的少的。

所以問題不是出在時間的虛度上,而是注意力的浪費?;蛘呓须y以集中。

當然還有一種更可悲的現象,那就是我的時間被節省下來了,我的注意力也被騰出來了,那么我到底要用這節省下來的時間和注意力做些什么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