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是這個時代最不值錢的東西

世界的演化不是遺傳,而是突變。——羅胖

1.

我大學學的是生物技術。這門專業最大的特點就是:永遠熱門,永遠難找工作。

在大學四年里,圍繞這個專業,我學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生態學,病毒學等等無數難啃的必修課。

人家其他專業是平均每周20來節課,我們是40多,比高考還忙。完了周末有時也得去實驗室,日出而作,一呆就是“月上柳梢頭”,只為了解剖個兔子,做幾張玻片,或給病毒君們蓋棟“房子”什么的。

為此,我幾乎沒有時間參加話劇團(泡妞),參加驢友團(玩耍),參加傳單派發(撈金)......風華正茂的青春年華,都給耗在了好好學習上。

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學了四年,兢兢業業地掌握知識,沒有掛過哪怕一門課。但我現在唯一學到的,就是這些知識的書名。除此之外,我連此刻窗門口的大樹都叫不上名字。

畢業的時候,我們整個學院,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都沒在自己的專業上找飯碗,有些是找不到,有些是不想找——我是兩者都是。

可問題是,這四年來學的知識到底有沒有用?

坦白來說,確實沒什么鬼用,但“知識的學習”卻有用(尤其是生物學思維)。因為在這個時代,知識正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伴隨而來的是網絡越來越發達。

試想有一天,類似SIRI這樣的智能語音,能把人類幾千年的知識存進手機,并且還可以隨時聲控出來,回答你任何問題時,你還會覺得知識有那么重要么?!

所以比起知識,更重要的其實是認知。一個人,只有認知能力強,才會更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質和軌跡。

《羅輯思維》里曾說過,“世界的演化不是遺傳,而是突變。”而人與人之間,也不再是知識的差距,而是認知上的代溝,繼而造成了貧富上的差距。

2.

記得,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短句,叫做“拿了橘子就跑”,聽起來很有道理。

不過現在,我們拿了"橘子"也不用跑了,因為knowledge is no?longer power。

知識,不過是一種沒有壁壘的力量而已。這也是越來越多的知名大學,開始不再教知識的原因。

在著名的哈佛大學,有三種課:

一種是知識教學

這種課大家都非常熟悉,因為是我們經常上的,有時候搞得像小型演唱會一樣,上千人同時聽課——其實,這種課跟網上看公開課一樣,差別就是點不點名和交不交作業而已。

二是研討會

一般在10-20個人之間,規模小而美,老師提出問題,學生進行討論,反饋討論結果,開放式的陳述,一般沒標準答案——聽起來像不像一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經常在大街上干的事?

三是純討論課。

該課堂以學生為主,一種更深入的互動式交流。老師更多的是充當一個組織者的角色,必要時才提供幫助。

在這三種課中,第二種是哈佛最為重要的教學模式,英文名叫做Seminar。也就是說,哈佛的老師們已經變得越來越“懶”了,不再教具體知識,不再做陳詞濫調,更不愿意做人工催眠器了。

當然,知識點還是要學的。只是你可以自覺地在家閱讀、上網搜索、刷朋友圈,甚至聽網紅直播......各種途徑,任君挑選。

正是這種越來成為主流的教學方式,讓哈佛大學培養出這么多影響世界的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留學生并不是很適應這種教學。原因如你所知,我們從小到大,早已習慣了傳授式的教學,應試為主的教育,所謂“治學越多,離道越遠。”


3.

我有個學妹,今年大學畢業,她跟我說她一無是處,不知道找什么工作。

因為她學的是中文,四年來學得都是些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文藝學、語言文字學等等,除了去當老師,好像別無選擇。而她最不喜歡的就是老師。

我讓她不要擔心,現在的企業是越來越不在乎你的知識背景了,更別說你是應屆畢業生了。

結果,幾個月后的今天,學妹已經找到了好幾份不錯的工作。她最終選了一家行業內數一數二的新媒體公司,深圳上班,月薪4000多包吃住。

其實類似的情況,正變得越來越普遍。

我有一個在外企做HR總監的朋友,主抓人力招聘這塊。她以前天天面試,忙得幾乎腳不沾地,有時候周末也要跟人視頻。

可現在,她幾乎都能準時上下班了,經常還能在朋友圈看到她曬一些外出旅行照,而以前她每年15天的年假都沒有辦法休完。

原因很簡單,用她的話來說就是,現在公司對人才的理念有了方向性的調整,不再特別考核知識背景了,而是主要考察一個人的認知、學習和協作能力。考核這些的話,面試效率其實非常高。

在《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一書中,作者丹尼爾·伯勒斯曾說,不管是做企業,還是個人生活,最重要的不是處理危機,而是要洞察先機。

只有洞察了先機,危機才能變為轉機。而知識只能幫你應對眼下的問題,認知才能幫我們洞察到先機。

4.

伏牛堂創始人張天一是90后的創業代表人物。在最近的一次創業心得分享中,他提出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觀點:上課千萬,千萬不要學知識。

他說,“出于一種害怕被市場拋棄的恐懼,我曾進行了大量的商業、創業課程的學習。但些課程總給我一種感覺:都是在用概念解釋概念、用現象解釋現象、用趨勢解釋趨勢,不學則已,一學就亂,上課時聽得熱血沸騰,回到公司卻發現根本沒法應用。”

對此,他開始反思,花這么多錢和時間,上這么多的課,進行這么多的學習,難道不對嗎?

直到后來,在跟幾個業界明星企業家交流后,他才恍然大悟:

“其實去上課真正要學的不是知識,而是洞見(也是就提升認知)。這種洞見的習得快感,是一種絕妙的超體驗。這樣的感覺,不為學,只為道。”

對此,老子在《道德經》也曾說過:“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意思是說,知識是越學越多,也越學越雜亂;而事物的大道,是越學越少,越學越精純。


在金庸的小說《倚天屠龍記》里,其中有一章,講到武當遭遇強敵圍攻,張三豐需要教張無忌太極拳來退敵。

張無忌非常頭疼,因為時間倉促,而且大敵當前,一下子記不了這么多招式。可沒想到的是,張三豐跟他說,太極拳的精髓不在于你記得多少,而是在于忘了多少。等你把所有的招式忘掉,就真正的學會太極拳了。

所以,最近經常有人問我,為何這陣子寫的干貨越來越少,故事和勵志卻越來越多,原因很簡單:

所謂的干貨只能傳播隨時可能貶值的知識,而故事和勵志才能真正地提高一個人的認知能力,正如作家丹尼·皮克所說:

“故事最重要的目的不是告訴,而是引導我們去思考,所以才是影響別人的最佳工具。”


新書《做更耐撕的自己》已全村上市,歡迎掃書。

簡書官方 | 新書出版采訪:http://www.lxweimin.com/p/8f302fe8b5f4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