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越感才是謀殺成長的真兇

01

有一次,和一個中年姐姐拼車,司機和我們說起一段不愉快的經歷。大約是有次下大雨,乘客非要司機幫忙把孩子背下車才可以,否則不給好評。我們都為司機大哥打抱不平,末了,拼車的姐姐說“那個乘客肯定是外地人。”我所在的二線城市的這個區域,有90%是外地人。因為城市的發展,吸引很優秀的年輕人來此安家落戶。“素質低的人肯定是外地人”這種推理,不知道緣何于此。

那天和朋友小明打電話,他收入又高又穩定,有老婆有房子有兒子,說起他們單位一個30多歲沒結婚的人。“看他每天無憂無慮,可這個年紀不結婚不生子人生還有什么意思”我想起自己那些沒結婚的朋友,有一些看起來平平淡淡接觸才發現他們的見識如此廣闊,生活妖嬈多姿,有種另人羨慕的味道。

自己吃東西很清淡,吃肉卻不多。經常被各路小伙伴抨擊“你只吃這些活著多沒勁”。其實,吃東西清淡以后,心也慢慢寡淡許多,我可以理解重口味的刺激與滿足,但是,我真不覺得自己應該被同情。

02

類似的優越感隨處可見。大到種族歧視,小到吃喝拉撒。仔細總結會發現,優越感是在自我價值的框架下,對他人的評判。不符合自我價值的,正好我有你沒有,自然就產生了一種優越心。所以優越感的產生有如下的要素:第一是一個自我的價值體系,第二是自己有這個體系下推崇的東西,第三是對方缺乏這種東西。可以看出,這個自我的價值體系是產生優越感的核心。并且,第二個要素往往影響著這個價值體系的內容,或者說,因為自己對某項事物的擁有所以會認同相關的價值體系。比如一個人愛吃肉,這事可能導致他的價值觀是“這吃肉很好,不吃肉就不好。”

從表層看,以自我的價值體系出發作出評價,這種以“我”的視角出發,會容易產生一種狹隘或是不包容。所以就容易導致這樣不嚴謹的結論“外地人”等同“素質低”,“不結婚生子”等于“生活沒意思”,“吃清淡”等于“白活”。如果肯定了這種思維,就相當于肯定了一個單一的價值體系,社會淪為一團死水。

從深層看,這種以自我價值體系出發作出評價,往往與內心的不安全感相關,這背后常常藏著恐懼或者自卑。優越感的潛臺詞是“我比你好”,給自己以較高層次的借口隨之會帶來安全感,“我比你好”的潛臺詞是“你應該如我一樣好”,進而自己價值體系下的群體增大,安全感增加。需求與匱乏相關,優越感是安全的滿足,也是安全匱乏的表征。那個本地姐姐對外來人口整體的歧視,可能與大量外地人分享資源產生的不安全感相關。

03

優越感與虛幻的想象具有相關性。有時候,優越感是實實在在的客觀情況,比如甲的成績確實比一些人好,乙的經濟確實比其他人寬裕。但很多時候優越感需要依靠對“陌生對象”的丑化想象才得以成形。比如結婚生子的朋友就認為沒有結婚的同事生活無聊,實際上同事生活如何,他根本就不清楚;本地姐姐認為外地人素質都不高,實際上她不可能對外地人這個群體接觸完全。

當沒有實在的外在條件來維持時,為凸顯自己地位的優越,便容易產生道德方面的想象,將對方進行道德丑化,即弱者優越感。在清朝末期,面對西洋的船堅炮利時,我們將對方想象成“蠻夷”,認為那些“奇技淫巧”不是君子所為,容易壞人心智。優越感之下,自然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后來我們經過種種戰爭,對西洋的軍事感到震撼,也只是認為西方可以供我們學習的,僅有形而下的技術,論道德,據我們甚遠。這樣的思想背后隱含“精神力量大于物質”這一認知,后來的歷史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了。

再比如說看新聞下面的網友評論,富豪一定利益熏心,有錢的女生一定被包養,明星上位一定靠被潛……認為他人走捷徑,總比承認自己能力不足努力不夠更容易讓自己接受,畢竟,承認自己的無能會讓自己心太疼。

與其想方設法尋找那些沒有實際價值的心理平衡等,都不如提升自身來得實在。

04

優越感會將人帶入一個怪圈,由于自身的不安全感(自卑、焦慮或其他原因),給自己以種種借口,在眾多因素中找到自己的優勢所在,而這一優勢很多時候不具客觀性,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判斷。然后既然找出了自己的好,不愿意去包容、理解與探索,自以為是,固步自封,喪失生活的多樣性與可能性,除了守著自創的優越感外,什么進步也沒有。

我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深受優越感之害。十年前,超過所報大學分數線80多分被錄取,入學之初,內心便洋溢著優越。看到會打扮的女同學,我對又土又胖的自己說“漂亮又怎樣,她又沒我成績好”;看見在社團活躍的朋友,我對懶于交流的自己說“社團不重要,她成績沒我好”;看見500強實習的同學,我對英語蹩腳的自己說“實習而已,他成績沒我好”……直到大學畢業,我眼中那些所謂成績不如我的同學,有的進了央企總部,有的進了頂級律所,有的保了北大的研,直接用成績打了我的臉。我雖不乏努力,畢竟被優越感占據了意識,除了書本上的專業能力,其他方面的成長都很有限。

如果說真有學到的,也是看見了那個自卑的自己,昂著頭,膽怯著嘗試與爭取。

05

優越感看似帶給人滿足,卻容易引發更深層次的失落。當個人創建的價值體系不受社會的認同,隨著而來的是抱怨,優越感并不能帶來實在的安全,反而是深深的不安與不滿。

同學小木在同屆入職的同事中,是教育背景最好的,他如愿被分到單位的核心部門,工作一年,正準備大展抱負,不料因為某部門需要人手,將他調過去。這個部門的業務含量比較低,小木很長一段時間陷入對單位的不滿中,“我這樣的教育背景在這里工作真是浪費”,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兩年,這期間,他和我們抱怨懷才不遇之情。朋友小宇寬慰說,我們之前成績的意義只在于成就了現在的我,懷揣那些過往的優越而不去適用現在的體系只能讓人愈來愈迷惑。后來,小木發現,工作所需的專業要求大家確實無明顯差距,而那些可以留在核心部門的同事,確實在為人處世等諸多方面超他許多,他終于開始放下教育背景的優越感,踏踏實實地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后來,也成為單位的業務骨干。

如果,小木一開始就沒有那種良好教育背景的優越感,就不會有那樣不快的兩年。

06

放棄優越感并不代表低人一等。以更包容的態度面對這個世界,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也給了自己多樣的可能。

朋友小月,對什么都好奇。看漂亮的女同學,問人家穿衣技巧;看會玩的,問人家攻略。常常隨時可以在大街上把人拉過來提問題。從記者到分享達人,每一項她可能感興趣的事,她都會嘗試,也在業界小有成就。在她的文章中,有一種深深的人文關懷,呼吁各種反歧視。她可能過著很多人期望的自由生活,但她不會說“你的工作多沒意思”,和她在一起,卻從沒有覺得她優越過。

正是她的無優越感,成就了現在的她。

羅素說:“幸福源于參差多態”。生活哪里有唯一標準呢?

也許放棄優越感,才是真正優越的開始。

(我是林雙,喜歡曬太陽、看小說和騎車。除了愛家人,還希望世界更美好。簡書:林雙)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初識 偶,遇無可厚非地深刻,美好無意瞬間不曾相見恨晚 旖旎多年 仍喜歡,一起即使熟悉如左手右手依然,欣賞歷盡滄桑由...
    蠻小子閱讀 272評論 0 1
  • 小時候,我坐在單車后, 父親的肩總是那么厚。 懂事了,我摸著老繭的手, 回憶著童年無憂。 而現在,兩部手機連接起彼...
    Erics閱讀 245評論 0 0
  • 一般進行web項目開發的時候,檢驗表單的內容的時候需要前端JavaScript檢驗輸入內容的合法性,當通過前端的檢...
    ccq_inori閱讀 1,276評論 0 0
  • 2017-01-19 笛卡爾:“除了我們自己的思想外,沒有一件事情可以完全由我們做主。所以,我們對自身以外的事情盡...
    郁萍閱讀 1,127評論 0 1
  • Week13 2016/12/07上午1-4節 一、復習 二、從文件系統中獲取文件列表 1、forEach 詳解J...
    kamin閱讀 117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