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定】篇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戒、定、慧】乃修身養性,延年益壽,成真成圣成佛作祖之至要竅訣,無上法要!

【戒】是定的前提條件,【定】又是開啟大覺智慧的鑰匙。

生活塵世間居家的行者,較之出家人持戒更難。因為在家行者,尤其是剛剛跨進門檻的行者,居多環境限制及業力使然,難免不由自主地犯戒出錯。

佛陀哀憫眾生,在《楞嚴經》中提出了:“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的次遞修行法門。實乃后來修行者之福音洪鐘。

然【攝心為戒】要法:唯返觀覺照省察存養者,恒久秉持“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踐行,長年累月熏修,終有無明頓消,無有恐怖且自在無礙的時候。

【因戒生定】行者一旦因戒獲得真心自在,定境也就會自然顯現。

程顥(程道明)的定性書說:
“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
其大意是:人的本性或如來覺性是永恒不變的存在,就像一面光亮無暇的鏡子,用這面如來覺性的境子去應答人事、處理事物。自然沒有內外之分別,靜定一如。

然而,與其說是內心定而不是外表定,不如將內心與外界兩者全都忘掉。

將內心的我與外在物兩者全都忘掉,自然而然地清凈無所事事了。

無所事事則【定】,哪里還有應酬人事物的疲憊與困惑呢?!

人之真心即如來本性原本就是【定】的。

之所以【定】不下來,皆是由于我的妄念叢生產生的疲憊與困惑所致!

倘若做到止住妄念反存真心,就沒有什么人事物能夠攪亂,此心自然就【定】了。

云門禪說:修習禪定有四種境界。

初禪達到雜念不生,即【念住】。

二禪要求呼吸幾近停歇,稱為【息住】。

三禪則須修至百脈流動極緩,謂之【脈住】。

四禪終至萬象皆空,身心具無,寂然入乎大定之中!

我們應須知曉定中的要義有三點:

一者叫做【天生定】:
即人的真如本性寂然無物,本來不動。

二者稱其【修成定】:
即通過修煉,涵養本源純粹,自性清明潔凈。

三者稱為【宇泰定】:
即心胸寬廣,循理處事,而不生事。

莊子說:這【宇泰定 】呀,是天之源頭所閃耀的光輝。

古之得道的人,用恬淡安然培養心智。智生則入無為而無所不為之境。

仿佛似睡非睡那種狀態,世間是非寵辱、得失成敗全然不知,身心寂然不動,此即佛家【心一境性】的三昧時或三摩地。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以上這種境界,從因講稱為止觀,在果言則叫做定慧。

白鬢老人說:
? ?
所謂的兩忘。就是孔子學生顏回的坐忘!
? ?
行者一旦能夠坐到物我兩忘,哪里還愁【定】不下來?

覚明居士:

定字雖簡卻甚難,若達非圣亦超凡。

格物致知循至理,積功累德續泉源;

攝情歸性實要務,止觀存養勤修禪;

學人立定金剛志,消業除障善定還;

動靜皆定祛煩惱,內外兩忘樂悠然;

止念存心觀自在,云門四禪大定圓;

定境須曉三層界,天生修成宇泰傳;

效法古賢恬養智,智生無為上法船;

似睡非睡寂不動,心一境性三昧團;

止觀緣致物我忘,戒慎常存定慧全!


無戒21天寫作訓練營 第12天? 覚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