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作者:阿穎洋
朋友發來一條微信:最近看了不少書?我趕緊謙虛道:沒有沒有,瞎看。隨手翻開微信讀書,才發現,原來真的在“瞎看”,越來越多的快餐書,越來越多色彩奪目,標題澎湃的書充斥著整個屏幕。而那座我最愛的邊城許久許久未曾再見。《邊城》一樣的經典著作不知什么時候遠離了我們的視線,遠離了圖書熱搜榜。我們也越來越意識不到閱讀經典的意義。
我們為什么要閱讀經典?
1. 閱讀經典是一件高價值,半衰期長的事情。
采桐在《精進》一書中將我們要做的事情分為四類,而長半衰期的、價值也許在當下會很低的事情在未來中帶給我們的是不斷累積和疊加的價值。這也是他強調我們必須要多做的一類事情。比如閱讀經典著作、習得某項思維模式。
意大利文學家卡爾維諾這樣定義經典作品:“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隨后他又寫道:“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
當我開始閱讀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著作《霍亂時期的愛情》時,對書中開頭部分烏爾比諾醫生和妻子費爾米納晚年瑣碎的婚姻生活的描述,充滿了不屑的嘲笑,這怎么可能是愛情?怎么會在這樣的婚姻里生活幾十年?!滿心思的不解還有嘲諷。可是數年后當我自己走進婚姻的一地雞毛時,再想到醫生夫婦時,會感慨婚姻就是找到那個愿意和你用一輩子的時間磨合的人,這時心里會有更多的理解和認同。也許人到中年的時候再翻看起這本書時會有更多別樣的感悟,我相信只會更深刻。
我們讀的經典就像小時候偷偷藏在口袋里的一顆平淡無奇的玻璃球,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散發出不同的光芒一樣,每次都會帶給我們別樣的驚喜與感悟。這樣的感悟是隨著我們閱歷的豐富、時間的沉淀而歷久彌新的。
2. 閱讀經典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現在朋友圈特別流行一個詞“格局”,認為格局是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什么是格局?我理解的格局就是如何看待自我與人和世界的關系。那么如何突破和擴大自己的格局?每天對著手機刷朋友圈,每天看好多勵志雞湯成功學,這樣是否能夠擴大我們的格局?當然不能,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試想,同樣面對類似的家庭婚姻問題,一位每天只刷朋友圈追劇的女性和一位癡迷林語堂《京華煙云》的女性,內心的思考和力量是一樣的么?同樣處在人生抉擇的十字路口的兩位年輕人,癡迷網絡游戲、網絡掐架的年輕人和手捧賈平凹《平凡的世界》的年輕人,內心的聲音是否一樣具有震撼力呢?而不同的內心活動會指引他們做出不同的選擇。閱讀更多的經典就是刷歷史杰出人物的朋友圈,與他們對話交朋友,他們在無形中會指引我們走向更高的目標,利導我們在現有的格局上勇敢地邁出那么一小步,我們就能收獲不一樣的世界。閱讀的更多的經典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這是我們可以自我開拓的格局。
3. 經典引領我們回歸的本質
你是否在某一時刻腦海中忽然閃現一艘小船,一座青山,或者回想起曾經離去的那個他,這也許是你閱讀過的沈從文的《邊城》,也許是你自己內心深處的故事。或者某一刻模糊視線中的背影,一兜金黃的橘子,遠去的列車,這是你真實的故事,也是你曾閱讀過的朱自清的《背影》。經典與生活是如此的契合。我們總是在感慨今天的世界變化太快,“過日子”變成了“趕日子”,但是我們是否思考過?是否意識到有一些本質的東西是不會變的,我們的情感、善良、堅毅……這些隱藏在心底,愈來愈少的被關注的東西,才是我們最需要珍惜的。經典著作之所以經典就是因為它無限的接近我們的本質,回歸自我。閱讀經典會讓我們在內心深處找到同頻,而不僅僅是外在的快感。
正如波蘭著名女詩人辛波斯卡在《一粒沙看世界》中寫的:
時間飛逝,如一名攜帶緊急訊息的郵差。
但那只不過是我們的比喻。
人物是杜撰的,匆忙是假裝的,
傳遞的也不是人的訊息。
365天無戒寫作訓練營 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