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復興傳統(tǒng)文化"從識字開始(二)之漢文化融合發(fā)展過程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文化,文而化之。文者,自然形成之紋理,天道使之然也,通俗講就是物質交合符合自然規(guī)律而形成的外在表象。化者,易也,變之成,外因使之變生之相。古語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之文,時之變,非人力所為,乃天意自然之道。人之文,因人之意而變,如水隨器而形。自然之文化,內文外化皆合乎天道。人之文化,則在乎人心,天道之文,人而化之,人的主觀因素決定了人文的走向。

漢文化的形成自然也離不開文而化之這樣一個過程,這是一個循序浙變不斷融合不斷滋生的過程。

漢文化源于游牧文明與農業(yè)文明的第一次沖突與融合,即炎黃之戰(zhàn),其實質是農牧結合的紅山文化與農業(yè)為主的仰韶文化的結合。

地球史前氣候的研究證明,自萬年前氣溫逐漸變冷,古燕州以北至西伯利亞曾是適合農耕的溫濕氣候(那里的地下一定有類似紅山文化的遺存,可惜未被發(fā)現呢),那時的河南中原森林茂盛野象成群,故有豫州之稱,隨著氣溫的下降,部落不斷南遷,逐漸形成了北牧南農的布局。

紅山文化其實就是黃帝部落農耕時的寫照,龍鳳圖騰源于此,玉文化的根源于此,溫度漸降,由農耕轉為半農半牧的黃帝部落開始南下,于是徙居山陜與炎帝部落融合,又戰(zhàn)九黎蚩尤,居涿鹿定中原。

倉頡造字,河圖洛書,文化始明。

漢文化形成的第二次融合應為夏為王的城邦聯(lián)盟時期,可惜考古史料乏缺。歷夏商周三代,甲古文,金文反映了文字的系統(tǒng)化;宗法制和分封制奠定了后世中國的禮法;祭祀盛行,《易》成為漢文化的主要構成。

漢文化形成的第三次融合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東西方圣人多出于此時,也是怪事了。禮崩樂壞,百家爭鳴。漢文化中萌芽態(tài)的契約精神,自由精神,科學精神,隨始皇一統(tǒng)皆亡于此時,未得化成。這次融合基本奠定了漢文化的基礎,漢武獨尊儒術,董仲舒后,始成漢文化。可惜古字意難懂,老董之時就曲解(這家伙不可能不懂,逢迎君意罷了),可惜孔圣一生克已復禮,這個禮卻成了三綱五常。是時,儒道繁盛,此儒亦非孔儒,此道亦非老莊,先秦過后無書矣。漢文化的君權核心,農業(yè)經濟的孝道,閥門強權皆成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先秦過后無貴族,貴族精神泯滅。君權為剛,民順為柔。此二者人欲所喜,哪個強盜來了都喜歡,所以不滅,哈,此剛柔之曲解了。

第四次融合是為魏晉南北朝,胡漢相雜,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唐之開明,說起來好多,好者自究。此時最重要的是佛法東漸,漢文化由是更極。

第五次融合為宋遼金元,自不得說。

第六次融合是清末民國時期,西化昌明的短暫時期。下回分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more -10 /usr/local/nginx-1.8.0/conf/nginx.conf 每頁10行顯示ng...
    汪南閱讀 118評論 0 0
  • 一個過門一年的媳婦餓得半夜醒來,再也無法人睡,撞摸身旁已不見丈夫的蹤影,懷疑丈夫和阿公阿婆在背過她偷吃,就躡手...
    隔壁黑蛋閱讀 332評論 0 0
  • 01 小潔跟我說,最近她有個朋友做微商都魔怔了,整天9圖連發(fā),還發(fā)的基本都一樣,配文千篇一律的“我是好媽媽……寶貝...
    糖糖唐小丁閱讀 1,128評論 4 7
  • 昨天快3歲的翔翔摔了。他是在樓梯間,走路時不小心摔的,左眼眉那一條傷了,縫了九針。當時照看翔翔的,是翔翔的奶奶。 ...
    白千尋閱讀 231評論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