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板是典型的創業型企業家,這不帶絲毫的感情色彩,他的起家,也是源于創業,上世紀90年代,本市還出過一本以他的事跡為主題的小冊子《創業者》。但因為是“給政府創業”(公司前身是家鄉鎮企業),也不好過多的宣傳。到了本世紀初,公司改制,老板成了大股東,關于他的創業故事也慢慢的光明正大起來……今天不是來講他的創業史的,我是來吐槽的。想了解其創業經歷的,可以聯系我,我手里還有兩本他的傳記,印刷精美,品相良好,大師開過光……
言歸正傳,繼續吐槽:
正是因為其早年的經歷,讓他認定了自己的工作方式是最優秀的。具體來說有一下幾點:
1.擴張。不停的擴張。這個自他到領導崗位之后,就沒停止過,工廠一天天的長大,每年都有新項目,直到小鎮子放不下了,就到隔壁鎮子鋪攤子,后來縣里放不下來,就到隔壁省里鋪攤子……
不停的擴張,產能不斷的提升,也能那手里的新項目繼續融資,就這樣,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今天。目前又繼續把投資的腳步邁向了非工業領域,搞的算風聲水起,真是老當益壯啊~
2.復用。這個復用不是設備或者資金的復用,是人力資本的復用。這是我公司的一大特色,目前小縣城里還沒找到另一家企業像我們這樣的。上一條不是說了。擴張之路是不停的,所以,人力資本的需求也是不停的。我公司的另一大特色是人多,原超出同水平企業的人數。你可能要問,這是為什么。我來告訴你,這就是我老板的精明之處,他的擴張之路上,少不了要用人,但是你項目來了現找人,時間和金錢都耽誤不起。可是我人多,平時工資也不會多發(工資總額其實和別家企業差不多),有了新項目,臨時拉一批人去干活,又不用額外那錢,干完了給你扔回來,繼續上班。全盛時期,我所在的分公司,就在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參與了四個大項目,兩個小項目的建設。說的好聽點,這是人力資源的合理利用,說的難聽點,NMD我們是來給你家打雜工的吧。要是這些項目都是公司的也就罷了。有些項目明顯是老板自己私人的,也要拉人去干跟本職工作完全不相干的工作。而且這樣的工作很少讓工作骨干去(必須啊,不然生產怎么運轉?),都是派新人去,這是個惡性循環啊。第一新人長期的干跟自己工作無關的工作,怎么學習進步?第二新人還沒對公司形成自己的認識就這般去拉練,會對公司乃至工作產生厭惡,也許在了解公司之前就離開了。(親眼目睹,上午剛報到,被派去做雜工,下午就辭職了)。這也是老板的省錢之道,也許,他自己還為這個模式趕到驕傲呢。
3.速度。這個應該是很多人都會有的。畢竟老板曾經在政府領導崗位上干過,有點領導情節??傁Mこ添椖吭娇煸胶?。南水北調運河經過我們這里,老板每天上班要經過工地??吹狡渚徛氖┕みM度,老板真實恨的咬牙切齒,表示要是交給他,早就交付了。
在工程質量保證的前提下,當然是工期越短越好,能早一天生產,就能早一天獲利,也能節約建設資金。但是老板有時候甚至罔顧客觀規律,提出各種讓人不能接受的要求,猶記得兩年前一次一個項目,因為老板那的要求由于政策限制,不能及時達成,把老板氣的在現場大罵,一干人等不敢出氣,只能偷著笑。
老板老當益壯,把手下人也當成他一樣,沒有絲毫顧慮,能為工作投入一切精力和體力。他不知道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沒有金錢和榮譽,誰還為為了你的理想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