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層次

? ? 笑笑生:當(dāng)我打開的時候,就是我鋒芒畢露的時候,需要我去表現(xiàn)自己,展現(xiàn)自己的能力,無需謙虛;當(dāng)我閉合的時候,也是我掩其鋒芒的時候,慎獨慎行。

對“慎獨”的通俗理解是:謹慎獨處,在沒有別人在場和監(jiān)督的時候,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不做違紀違法的事,不做違背良心的事,這就叫做慎獨。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不要認為隱藏的和危險的過失,就可以去做,而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因此,當(dāng)獨自一人時,同樣要嚴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漸,自重自愛,把握住自己。

“慎獨”,出自《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最隱蔽的東西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品質(zhì),最微小的東西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有道德的人在獨處時,也不會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對“慎獨”的通俗理解便是謹慎獨處——在沒有別人在場和監(jiān)督的時候,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良心、表里不一、沒有素質(zhì)的事。一句話,任何時候都絕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

品悟起來,慎獨,乃是一種君子的人格,一種高度自律的素質(zhì),一種良心的光明坦蕩,一種高貴的修養(yǎng),一種人生的境界。

而這,就是高貴。

慎獨,是一種君子的人格

《中庸》說,君子慎獨。

《論語》中也有這樣一段對話:“子貢問君子。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先做到了再去說,這就是一個君子。

這句話一語道破君子素養(yǎng)的要訣所在——-知行合一。一個可以稱為君子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終如一,人前人后一個樣。

而這些,正是慎獨的根本要義。

所以慎獨,是一種君子的人格。而且是基本人格、第一人格。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慎獨,是一種良心的坦蕩

無論春秋時柳下惠的坐懷不亂,三國時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元代時許衡的 “梨雖無主,我心有主”,都體現(xiàn)出一種對心中自律的堅守,一種良心的坦蕩。

《后漢書》載,東漢安帝時,荊州刺使楊震赴任途中,途徑昌邑,昌邑縣令王密曾受楊震提攜之恩,為表感謝,王密“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楊震卻拒絕接受,王密勸道:“暮夜無知者。”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聽后“羞愧而出”。

世間口若懸河、信誓旦旦之人太多,但像楊震這樣做人坦蕩,即使沒人監(jiān)督心卻一如既往遵從自己良心的人,卻寥寥無幾。

所以,慎獨就是老老實實面對良知,清清白白面對自己,坦坦蕩蕩面對這個世界,用一顆干干凈凈的心,換來高貴的人格。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慎獨,是一種高度自律的素質(zhì)

說到底,慎獨就是一種高度的自律。自律是人通過對自己情緒和思維的控制,來達到主動行動的能力。“慎獨”的前提是堅定的內(nèi)心信念和良知,是以自己的道德意識為約束力。自律的最高層次,便是慎獨。

如何做到呢?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慎言。“慎言以養(yǎng)其德,節(jié)食以養(yǎng)其體”,人在生活中最多的就是說話,所以慎言是修養(yǎng)自己的第一步。“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慎言還是處世最重要的一方面,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慎言與否,關(guān)乎成敗。

慎行。慎行是一種修養(yǎng)和品格,反映著內(nèi)心原則操守的清晰、堅定與否。“行謹則能堅其志,言謹則能崇其德”,懂得“慎行”的人,必定志存高遠,腳步踏實。世事復(fù)雜險惡,也需要靠慎行去保證一個安穩(wěn)周全。

慎微。“慎微”不是小器,而是不忽視細節(jié),是對事物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老子》言:“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很多時候,細節(jié)決定成敗,圖大者當(dāng)謹于微。

慎欲。心欲傷神,肉欲傷身。“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jié)也。”我們每個人都做不到完全消除欲望,但起碼可以節(jié)制,不受欲望擺布,成為欲望的奴隸。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慎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中最大的悲哀莫過于交友不慎。看人不要只看表面,要在多觀察、多了解的基礎(chǔ)上,再決定交與不交。

慎初。對于人生,忘了初心,就等于入了歧路,走得越遠便越空虛,因為那必定都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對于做人,任何事情只要做了第一次,便必定有第二次第三次……如果是邁出惡的一步,就是走向惡的深淵。所以一定要慎初,當(dāng)其時,是非善惡,就在一念之間。

慎終。老子言:“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如果能始終如一,持之以恒,到最后還像開始時那樣嚴格要求自己,那么事情的成功率就會大大提高。太多的失敗,都是敗在了最后一段路。

慎獨,是一種高貴的修養(yǎng)

慎獨,需要的是內(nèi)心的定力。定力,卻是需要修煉的。

被稱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的晚清名臣曾國藩,就非常注重“慎獨”的修煉。他臨終時只給子孫留下四條遺訓(xùn),第一條就是“慎獨則心安”——如果能做到慎獨,則內(nèi)心坦蕩,心中無愧疚之事,人也就可以泰然處之。這是自強之道,也是修身之本。

曾國藩還曾在家書中說:“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于養(yǎng)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

曾國藩32歲那年,給自己訂了個日課冊,規(guī)定了自己每天必做的十二件事: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謹言、養(yǎng)氣、保身、作字、夜不出門。一以貫之,堅持下來。他正是憑借這種嚴格的修身成就功名,并樹立了做人的標桿。

這為我們指出的,就是修煉慎獨工夫的最切實可行之法——為自己規(guī)定必須遵守的規(guī)矩,為自己制定必須要做的事情,然后堅定遵守、堅持做下去,以磨礪自己的心性,沉淀自己的修養(yǎng),不因無人監(jiān)督而放縱和荒廢。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慎獨,就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小事中,除了一份高度的警覺之心,就是要切實扎實地去做。定力,就來自這樣一點一滴的積累中。

最大的高貴,是內(nèi)心的定力。一個高貴的人,是能做得了自己主的人。

慎獨,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南宋陸九淵也說:“慎獨即不自欺。”慎獨之時,人主要面對的是自己,是與自己的內(nèi)心赤膊相見。能做到慎獨的人,是戰(zhàn)勝了自己的人。老子言:“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自勝,才稱得上強大;內(nèi)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這樣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定和富足,面對世間的欲望滾滾,命運的榮辱沉浮,人生的成敗得失,守得住自己,約得住行為,不崩潰,不放縱。

這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境界。與自己相處是能力,與自己相處好才是境界。所謂慎獨,正是與自己好好相處,并找到那個更好的自己。

以上種種,無一不是自律慎獨、道德完善的體現(xiàn)。古代先賢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十分講究“慎獨”,因為一個人只有獨自一人時才會表現(xiàn)出自己的真實道德修養(yǎng)來。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