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友人問:你為什么不開贊賞?
答曰:
我開過贊賞,偶爾關(guān)一兩次。最近寫的“答友人問”系列,贊賞處于持續(xù)關(guān)閉狀態(tài)。原因其實比較簡單,覺得自己的文章配不上讀者用金錢表示贊賞。
配得上配不上,是不是一方說了算的事?
這很值得考慮。
就昨天那篇推文來講,有幾位讀者給我留言說,這么好的文章為啥不開贊賞?這一句話里有種憋著的情緒——好文章當然要贊賞,不贊賞不足以表達喜歡。
甚至有位朋友私發(fā)紅包給我,說:“讀了你的無價之文,應(yīng)該感謝你。”這里的無價,當然指沒有開通贊賞免費給人看的“無價”,但我也自戀地想,這個無價也有一層“除了在你這里看得到,在別處看不到”的含義。這位友人還為我“抱打不平”,說“蘭川文字讀來暢快,可這樣的好文章閱讀量卻少得驚人,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由上可見,在我覺得我的文章配不上讀者贊賞的時候,讀者卻不如是想。我的“配不上”可能是謙虛,也可能是一種拒絕別人的高姿態(tài)。就像一個小伙子對鐘愛他的姑娘說:“你很好,是我配不上你。”如果你是這個姑娘,你會怎么想?
這里邊有一個自知知人的問題。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我不能在適當?shù)奈恼潞箝_通贊賞,是不自知;不能對讀者的閱讀趣味有所了解,是不知人。
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不僅要知自己的短處,也要知自己的長處。不知短處,容易在不擅長的地方浪費時間精力,不知長處,容易辜負了自己的天賦。有多少人因入錯了行當而貽誤終生,多少人從天賦異稟淪落到了資質(zhì)平庸。人,說白了,就是自己成全自己。要想成全,就得對自己的優(yōu)缺點長短處有了解。
我對自己文章的水平?jīng)]有衡量的尺度,也常用“當局者迷”開導(dǎo)自己。關(guān)閉贊賞與其說是怕配不上讀者的贊賞,還不如說是怕自己心懷怨氣。
荀子說:“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荀子·榮辱》)了解自己的人不會對他人產(chǎn)生埋怨,怨人的人常常會陷自己于窘境。知命者,是“知有命而信之”之人,“人不知命,則見害必避,見利必趨”(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當我以為自己的文章值得贊賞而并未獲得贊賞時,或多或少會覺得是讀者“不識貨”,這個怨念會一直跟著我,直到我開始懷疑是自己寫得不咋地為止。贊賞的有無和多寡,誰賞了誰沒賞,都會影響我的心境,讓我不自在。不開贊賞,反而胸懷坦蕩。知道自己氣狹,就去避免引起“氣”的事情。知命、信命而順命,就不會讓我在意那個眼前小利而徒增煩惱和怨氣。
至于知人,就更非我長項了。我一直以為微信公眾號就是單純地拼文章好壞,不料近日朋友一語道破——其實玩兒的是傳播。當你推出一篇文章的時候,意味著和海量的公號在搶占高地。你的眼里只有自己,而關(guān)注你的人肯定不只關(guān)注了你一個,這時候,傳播技巧就顯得非常重要。
很可惜,我跟傳播不熟啊。不了解讀者需求,就談不上傳播;不屑于滿足讀者需求,照樣談不上傳播。自認為不具傳播性,恐怕也是我不開贊賞的一個潛在原因。
倒是友人這一番提醒,讓我懂得如何對自己寫文章和讀者讀文章這兩件事情進行定位。
《中庸》有言,“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做事要循序漸進,想走再遠也要始自近處,想登再高還需從山腳出發(fā)。奇技淫巧固然重要,但自己腦中空空,再多技巧也是白費。唯有有了遠行和登高的能力,再蹬上謝公屐和青云梯,方如虎添翼。
多年前,韓寒對話陳丹青,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很多人對知名作家收入感到驚訝,總覺得動動筆桿子就賺錢似乎太容易了些。其實,最應(yīng)該被用金錢鼓勵的恰恰是像作家這一群創(chuàng)作者,唯有如此,文化才有傳承和繁榮的可能。
我不覺得自己能承擔傳承和繁榮文化的使命,況且這個使命據(jù)說有不少人一直正確地擔當著,也輪不著我去添亂。但我還是那么多情地想,讀一讀,寫一寫,別管別人看不看,贊不贊,賞不賞,轉(zhuǎn)不轉(zhuǎn)。寫完了,這文章就與我無關(guān)了,至少,不那么有關(guān)。
(文章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樸野堂,搜索“puyetang”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