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也是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很直接的比較容易讓人接受的文化。 和詩詞賦一樣,曲也是前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國十大名曲指的是: 《廣陵散》《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漁舟唱晚》《胡笳十八拍》《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下面我將向大家介紹一些有關這十大名曲的歷史來源以及與此相關的詩詞,有利于欣賞古典。
一、《廣陵散》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廣陵散》便是表達了一個復仇之人的情懷。
自始至終,此曲就充滿了騰騰殺氣。滿腔怨怒,無邊的仇恨傾注一曲,感天地,泣鬼神,幾千年來讓人感慨萬千。《廣陵散》本應是“聶政刺韓王”。這個聶政可不是個平凡之人,其父因為韓王治劍,誤期而被韓王所殺。
這殺父之仇深深地刺痛了少年聶政的心,從此他就鐵心要報這殺父之仇。
歷史上滿腔怨恨的的人不少,勵志復仇的人也很多,但沒有一個人能象他那樣刻骨銘心,孜孜以求。在初刺韓王失敗后,他拋妻離家,隱匿深山,遇仙學鼓琴,漆身變形,吞炭變聲。七年而出,復逢其妻,因其牙齒而險被其妻認出,于是再入山中,以石擊齒,然后操琴而出,混跡都市,以琴聲聞于世,而再也沒有人能認出聶政來了。借此名聲,他終于等來了機會,韓王招他進宮彈琴,聶政便用他多年練成的琴聲把韓王震動,然后刺殺了韓王。他所彈的曲子便被后人續彈,這便是后來的《廣陵散》。 此曲是中國現存的古琴曲中少有的充滿了仇恨和怨氣的琴曲,一個人把復仇做得如此藝術化也是千古一人!
二、《春江花月夜》
春、花、江、月、夜。這五個字,每一個字都可以是一幅美麗的畫。而把這五個字放在一起那就不是簡單的一幅畫了,即是孕育了大自然靈感的壯麗篇章。讓人心曠神怡,思緒飛揚。這是一幅靜止的畫,但當自然的美融入我們的心靈,特別是詩人和樂師的心靈便會產生強烈的共鳴,這種共鳴的產品便是寶貴的詩詞樂章。
音樂是一個文化,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所以我們在欣賞音樂,特別是古典音樂的時候最好去讀一些古詩詞,這樣就會豐富你的想象力,讓美妙的音樂和你的心靈世界產生強烈的共鳴,從而飄飄如入仙境,使你回味無窮。
讓我們先放開音樂,打開唐詩,去欣賞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吧。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時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清楓江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指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在浩浩的唐詩的海洋中,這個張若虛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他留下的詩一共只有兩首,而這一首《春江花月夜》則是一詩壓全唐,是唐詩中的精品,作者寫的是春江花月,而通篇卻藏著一個情字。月可落,花可謝,春可盡,江水可流,而情最難得,也不可失。
曲因詩而來,而曲比詩更美。
《春江花月夜》一曲原名《夕陽簫鼓》后用詩名,流傳于今。也許當年白居易在潯陽江上聽到的仙樂便是這讓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吧!
三、高山流水
“知音”二字應從“知琴音”發展而來。而知琴音者,鐘子其也。
在幾千前的一個狂風浪涌,大雨漂潑的中秋之夜琴手伯牙泊舟山崖之下。
雨過天睛,明月初照。伯牙對月動情,欣然撫琴。
一曲未了而琴弦已斷。伯牙心驚在這荒山之中有那個高手在聽琴呢。此時,鐘子期出現了,他乃一貌不驚人一樵夫。這一見,便產生了一段千古佳話,曠世情緣。
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伯牙的心中想著泰山,音從指尖流出,鐘子期說,你的琴彈得真好,我看到了巍巍泰山。當伯牙調撥琴弦,意在流水,鐘子期便又歡快地說,我聽到了洋洋的流水聲。面對這樣一位知琴音者,伯牙感動萬分,從此視鐘子期為人生知已,知音便成了知已,知心的代名詞。鐘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絕弦,從此再不彈琴。人間真情在此被演繹成千古絕唱,感天動地,是人間最美的情。
一曲《高山流水》從伯牙開始,代代流傳,原為一曲,但在流傳的過程中又獨立成《高山》和《流水》相對獨立的兩章。
高山巍巍,流水涓涓,訴不盡無限深情,說不完千古相思。
繞梁之音,永久飄揚。
四、漁舟唱晚
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大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文化名人。
中國的文化人幾乎有一個共同的性格特點,年輕時發憤讀書,為的就是有一天金榜提名,光門耀祖。同時也可以報效國家。可謂學而優則士,士而優則學。
但是,仕途生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無數的文人都被這仕途生涯中被折騰得傷痕累累,心力憔悴。于是便產生了歸隱之心。厭倦了滾滾紅塵,返依自然就成了他們心靈的向。于是便產生了隱居文人以及隱居文化。即使沒有歸隱的決心,但山青水秀的自然永遠都是文人心靈的歸宿。
唐代詩人王勃,登上滕王閣,面對著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景色,聽收網的漁翁在漁舟唱晚,心潮頓起,浩然一嘆:漁舟唱晚,響穹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漁舟唱晚》一曲便便源于此詩。茫茫清江頭,夕陽西沉,波光映漁舟。漁翁唱晚,其聲朗朗,漁舟飛馳,眾魚推舟,歸隱于茫茫夜色中。此情此景讓人心生留戀。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為之心動,甚至有人甘愿放棄功名,風雨垂釣,走完人生的旅途。
聽一曲《漁舟唱晚》把浮躁的心靈來靜化,來沉淀。
五《胡笳十八拍》
我們也許都知道文姬歸漢的故事。而《胡笳十八拍》即是西漢未年蔡邕之女蔡文姬所作。
這蔡文姬因父之故,從小接受了詩書的熏陶,聰明和悟性使她成為一代才女。
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一個才女是不求有驚天動地之舉的,只求能平平安安度其一生。嫁個知冷知熱的男人,相守一生已是萬幸,真不愿再有企圖的。
然而命運卻與這個不愿與命運抗爭的小女子開了個不小的玩笑,從此把她推向茫茫荒漠,一去便是十二年。她從一個漢家的嬌嬌女嫁作胡塵妻從此生兒育女,幾成荒漠中的一棵草,隨時都可能被沙漠吞噬。
但是,命運是作弄人的,在幾乎她把她所有的一切都留給荒沙的時候,當時已逐鹿中原的曹操卻想起了她…一個朋友的女兒,于是以重金從胡人手中將她救出。
一個女人,尤其是一個知識女性經過了那么多的精神磨難,風風雨雨,艱難苦痛,她忍受著,挺立著,但隨時隨地的她內心的巖漿是在沖突著,在尋找突破口,就這樣一曲驚世絕俗的《胡笳十八拍》樂曲便噴涌而出,這是一個女人的心情激蕩,感天動地,十八拍,每一拍都是如歌如泣,讓天下知音心潮難平。
曠世才女,絕代佳音,名字與曲藝千古共存,流芳百世。
在欣賞此曲的同時,最好先讀一下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詩,詩曲共賞,回味無窮。
六《漢宮秋月》
“金屋藏嬌”的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漢武帝劉徹,在他還沒有成為漢家天子時,曾笑指青梅竹馬的阿嬌說:“若得阿嬌作婦,當金屋貯之也”。及年長,劉徹果不失前言,娶陳阿嬌為妻,并封為皇后。
一個女人能得到如此的榮耀當是三生有幸,但很快的她就發現事實并非如此。男人,一個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的男人,他對女人的態度是相當不一般的。所謂伴君如伴虎,陳皇后并沒有被金屋貯之。相反地卻成了劉徹的心患。可憐的她費心費力,想換回皇帝的那一份真情。然而事與愿違,她的一切努力都成了埋葬她自己的泥土,劉徹厭倦她了,甚至覺得她是那樣的可惡,于是青梅竹馬的情意已拋棄,夫妻的恩愛也全無,昔日的皇后已成為長門宮中的怨婦。滿腔的怨恨只對那漢宮秋月獨自吟。曾想改變這一切,不惜千金買賦。但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并不能改變她的命運,卻成了千古笑柄。
“天回北斗掛西樓,金屋無人螢火流。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
“桂殿長愁不記春,黃金四屋起秋塵。夜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里人。”
這是詩人白居易對阿嬌的深深的同但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并不能改變她的命運,卻成了千古笑柄。
阿嬌太重情了,而且是用心想維護她的愛情,但可惜,她不是卓文君,那君臨天下,至高無上的劉徹則根本不能同司馬相如相比,所以阿嬌也只能在長門宮中對月長恨了。
但一個女人的情即使改變不了她所愛的男人的意志,但也能讓天下人為之動容,長問宮中的那滿腔憂怨終成歷代文人的話題。詩詞,戲劇,曲賦都在為她訴說,為她不平。
《漢宮秋月》即由《長門怨》演變而來,千古滄桑,物是人非,此曲長存,讓我們思索那愛情的真諦。
七、《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又稱《梅花落》或《梅花引》。本笛曲,后改琴曲。音樂一回三轉,因在同一主題上徘徊往復三次,故名《梅花三弄》。
東晉,曾經戰火紛飛。桓子野,這位曾經在淝水之戰中建立威名的英雄在一次不經意中偶遇王羲之的三子…愛竹成癮的王徽之。
王徽之明知桓子野的顯貴名聲竟大膽地攔路求曲,而桓子野也不言不語握管吹曲。兩個名人的相遇便產生了這樣一段傳世佳話和曠世名曲。
《梅花三弄》原曲意是送別,但后轉為頌梅。聽此曲讓人心曠神怡,在悠悠的琴聲中梅花的身影飄然而至,清香四溢,享受到無限的美麗純凈。
八《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一聽此曲名,我們便神情為之嚴肅,三面埋伏也許尚有退路,但是,十面埋伏啊,縱使你有天大的本領也難以沖出這包圍圈了。
事實更是如此,此曲展示的正是這樣一種嚴峻的戰爭局面。
垓下。時間在這里凝固。成王敗寇在此一決。
劉邦兵臨城下,把項羽團團圍困。
四面楚歌,英雄末路,壯士心驚。
“須夷垓下賊星起,歌聲繞繚凄入耳。吳娃捧酒橫秋波,霜天月照空城壘。力拔山兮忽到此,騅嘶懶渡烏江水。”
這是一場草木皆兵的戰爭。那韓信其實并非用的十面埋伏,而是用四面楚歌擊敗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項羽。《十面埋伏》一曲所描述的就是這場殘酷的戰爭。
在氣勢飛揚,急雨狂風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歷史風云的驟變。同時也為英雄末路而嘆息。
九《平沙落雁》
曾經搏擊長空,八面威風。曾經志在萬里,聲震蒼穹。而今老了,再也飛不動了,降落在茫茫荒沙,四面而顧,其心也哀。
鴻雁如此,而人呢,睹物思人,英雄暮年淚亦滿襟。《平沙落雁》一曲就是英雄暮年,老驥伏櫪的悲歌。
平沙落雁果有些凄涼,英雄暮年也讓人痛惜。但是如果你用一種平靜的心態去領略這世界這人生,便會心靜如水的。再輝煌的喜劇也有落幕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青春時轟轟烈烈,暮年時隔岸觀火也是人生的境界之一。《平沙落雁》讓我們把茫茫紅塵來細細品味。
十《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相傳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師曠所作。 此曲分上下兩部分,上曲為《陽春》下曲為《白雪》。 《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瑯之音。
在欣賞古樂曲的時候,我總覺得這樂師一個個都是胸懷世界的人物,他們已經超越了他們自身,他們已經和大自然和整個人文世界溶為一體。他們的心有時波濤不驚,有時又翻江倒海。他們追尋的是萬物的靈性,人間的至美。
只有至真至美至善的心靈才能完成如此完美無缺,如此激蕩人心的樂章。
這位師曠便是這樣一位胸懷坦蕩、努力追求人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君子。
為了真,他敢于摔琴于晉文公的面前,因為作為國君他說出了有違民心的話;為了真,他以一曲《清角》曲,讓晉平公懂得德薄之君天地不容;為了他的真,他寧愿熏目為盲人,專心于他的音律。
這樣的勇氣,這樣的執著,這樣的胸懷讓天下人為之長嘆。
一個盲人,但他的心里卻沒有黑暗,反而他在為明目但心暗的人指引光明,他與晉平公那一番關于光明與黑暗的言論振耳發聵,讓晉平公這個目明而心暗的君子認識到自己不及一個盲人。
眼不明,而心自明,正因為他胸懷著美和善的世界,所以他才能夠創作出風和日麗,陽光燦爛的《陽春》和潔凈清凜的《白雪》。
讓這飄飄仙樂熏陶我們的心靈吧,讓音樂的美占據我們的心胸,讓塵世的垃圾統統化為冰雪,一片潔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