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日 周日
今天是小長假的第二天,上午十點我開車拉著姐姐妹妹帶著大包小裹去老年公寓看望爸爸。由于過節(jié)期間,來看望老人的兒女明顯比平時多(院子里停了不少車)。我站在窗口向外看,只見一位行走踉踉蹌蹌的老太太在遛彎。爸爸對我說,她叫Xx,就一個兒子,工資折在兒子手里,每個月兒子給她來繳費。爸爸對工資折在兒女手里的老人特別藐視,覺得經濟說了不算,生活還有什么意思?
看著行走不便且反應遲鈍的老人,心里很悲涼,好像看到了未來的自己。我們每個人遲早都會有這一天?有人會說我好好鍛煉身體,就會沒有這一天。其實無論你怎樣保養(yǎng)鍛煉,只是延遲這一天的到來。一般人80歲到來,你90歲甚至100歲到來,只要你活著早晚有一天不能自理或半自理地生活一段時間(區(qū)分是或長或短)哪也去不了,只能坐在(躺在)輪椅(床上)里慢慢地搖(靠)。沒有這個過程,一下子人就沒了的,那是少數人修來的福!
中午我們要拉著爸爸去外邊吃飯,爸爸說公寓會餐,不吃就虧了?爸爸什么時候都算經濟帳。老人們吃飯的時候,我和姐姐去二樓三樓溜達看看。三樓右側住著臥床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大約有八九位),一個服務員伺候三位(每人給300元),看著躺在床上無助的狀態(tài)和當年媽媽差不多,心里一酸,眼淚快要流下來了。
誰也別說誰孝順誰不孝順?沒攤上常年臥床的父母的兒女就沒有發(fā)言權?伺候人可不是心血來潮,一朝一夕就能解決問題的事?它是對人長期愛心與耐心的堅守考驗。能在人生最后階段有尊嚴的活著,這是所有人的奢望,但不是每個人都那么幸運?現在看來爸爸身體尚好,生活完全能自理,不就是我們目前最大的幸福嗎?不要不知足,更不要貪得無厭?我在內心里檢討著自己。
去老年公寓走一圈,和去幼兒園走一圈,那心情完全不一樣。一個是早晨噴薄而出的太陽般勃勃生機,一個是夕陽西下的余暉(甚至是殘輝)般逐漸暗淡(正準備迎接最后的黑暗)。一個是充滿希望,一個是面對絕望。
我現在總想琢磨人如何面對“衰老”,如何接受“死亡”才能完成一生的“善始善終”?在人生終點將至的過程中,應該以怎樣的心態(tài)生活?積極面對還是消極等待?是接受,是恐懼,還是拒絕?
人們常說,面對死亡80歲的心態(tài)和18歲的心態(tài)是一樣的,甚至更加“貪生怕死”?為什么我們人類對自然規(guī)律是如此的抗拒?昨天聽《冬吳相對論》說了這么一句話,人們之間的活法可能有許多不一樣,但有一點是一樣的,就是都會死去。但我們世俗的價值觀是高調宣傳如何“抗拒”生老病死?與他做“殊死的搏斗”?才衍生出來大批老人(在人蠱惑洗腦下)不顧一切的傾其所有的去買保健品,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祈求“永遠健康”“長生不老”。
是我們的教育中(回避不談)還是我們的信仰中(沒有信仰)沒有告訴和滲透人們,要心安理得地遵從生老病死的“自然規(guī)律”欣然“接受死亡”的到來?我們的社會老年人和中年人追求的標準是一樣的,活力健康年輕!所以美容美體保健泛濫?其實老年人的追求和中年人應該有所區(qū)別?老年人的一生應該是經驗的積累智慧的沉淀,應該比的是看誰更智慧?從目前看智慧老人是越來越少了?不服老(到處逞能)懼怕死的老人是越來越多了?老人多了浮躁與恐懼,缺少了淡定與從容,家里外頭地“起幺蛾子”,其實就是在刷“存在感”。他們心里沒有底呀,與衰老和死亡做“殊死抗爭”?
再過20年等我們60后進入老年行列時,那是中國5000年歷史上空前絕后(空前是一定的,絕不絕后不好說)的真正的“老齡社會”,那時滿大街公交汽車上到處都是需要關照的拄著拐杖的老年人。因為我們60后是在多子女家庭長大,我們又是執(zhí)行計劃生育的第一代老年人(60年代是生育高峰,人口基數大),我們是兄弟姐妹集體贍養(yǎng)老人的最后一代兒女,而我們確是無人(頭重腳輕一個孩子忙不過來,如果太長壽還有可能面臨唯一的子女早世)盡孝的第一代老人(也可能是唯一一代)。想想我們60后還怪可憐的?多數人會以孤獨的方式結束一生?我們這一代如何養(yǎng)老沒有前車之鑒?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到啥時說啥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