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理財世界的大門—《我最需要的理財常識書》讀書筆記

Kindle免費包月計劃啟動以來,就從書店下了一些理財書籍。作為剛剛入門的小白,只能從最基礎的開始學習。這一本《我最需要的理財常識書》恰好適合新人,成為首選書單中的一員。

收獲:理財的理念

坦白來說,這本書的內容和我的最初期望并不相符。書中沒有很多可以稱為常識的基礎知識點,而更多的是引導讀者對理財行為的理解。

讀過這本書,我覺得至少對理財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夠透過理財的視角,去重新審視和思考生活中很多習以為常的行為。

1. 理財是一種人生態度

“理財不是投機,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態度,用心生活,就會發現理財的好處—根據每個人的家庭和財務狀況,將資產進行合理規劃,讓資產長期、穩健增值,達到人生中的各種目標,實現財務自由!”這是作者在書中給理財下的定義。

很多人開始理財的理由也許十分單一,著眼點微小。譬如為了攢一筆學費,或者為了未來一年可以辭職去旅行。當你真正開始行動的時候,卻會發現,理財這件事情既和金融系統緊密相關,很多問題都要追根溯源,尋求金融方面的背景支撐和理論依據;又和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錯綜復雜的聯系,是“在自己設計自己的機制”,令你不知不覺改變很多生活習慣。

只有在生活中處處注意運用理財的意識,才能積少成多,增加財富,如認真記賬,明確家庭花銷比例,或者節電升水,減少因為浪費而帶來的不必要開支。此外,還要宏觀的去審視生活成本和投入產出,例如個人能力的提升,也許短期支付了一筆學費,然而可能長期提升職業收入;每天在飲食和健康上投入一些時間、金錢和精力,就會降低生病的機率,無形中省下了巨額醫藥開支。

這樣的思考、比對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良好的理財意識往往能夠幫助我們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抉擇。

2.長期平穩的心態很重要

想要理財就不能緊緊的將錢攥在手里,要跑贏通貨膨脹,就會面臨股市、基金、定期存款、銀行理財等很多方面的投資。

作者在書中列舉大量例子,說明人們在投資過程中,很容易因為羨慕別人在短期內獲得大量利潤,喪失判斷,盲目跟風。

對于一個初初踏入理財領域的新人來說,這樣的警示極其重要。我們必須充分意識到,理財不是一蹴而就,必須要結合自身和家庭的實際情況,對未來的人生進行長期規劃。

只有保持理智審慎的心態,認清環境形勢,一步一個腳印的向著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前進,才能將風險限定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獲得越來越豐厚的回報。

3.某些時候,要有壯士斷腕的決絕

作者在書中介紹“沉沒成本是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不能由現在的或者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成本”,并告誡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毅然放棄,這種行為就如同亡羊補牢,將會消耗更多成本,無法取得任何回報,是一種徹底的浪費 。

金融市場有自身的一套供求規律,投資理財也面臨著各式各樣的突發狀況。很多時候,由于各種因素,會導致我們之前的投資變得分文不值?!爱敂鄤t斷”,及時止損,既是理財路上我們應當最早學會的重要一課,也是我們面臨人生重大抉擇時應當具備的一種氣魄。

構架:理財的組成要素

我想,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一定不希望讀者感到艱深晦澀,死死揪住個把經濟學名詞不放。他的著力點在宏觀全面,而非精確細致。雖然沒有學到和理財相關的具體經濟常識,但在作者的穿插概述中,也可以讓我們發掘到理財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各種要素。

通過對作者所書各章各節的整理,總結概括如下:

1.節省成本的方法:

1.1網購折扣

1.2團購優惠

1.3典當行淘貨

1.4淘二手物品

2.可能支出的項目:

2.1子女教育

2.2租購房屋

2.3看病就醫

2.4離婚

3.投資生財的手段:

3.1投資自己

3.2投資人脈

3.3銀行存款

3.4黃金投資

3.5國債

3.6股票

3.7基金

3.8外匯

3.9期貨

3.10藝術品投資

3.11保險

3.12銀行理財產品

所有的這些項目,基本將理財過程中常打交道的要素都涵蓋了,方便讀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在頭腦中構架一個理財行為的框架。

當然,由于此書成書時間較早,對于近些年新興的互聯網理財等沒有提到。

開啟:理財的持續學習之路

理念是前提,是思想引領。構架相當于筋骨。而今后對理財具體知識的學習,則是慢慢填充豐滿的過程。

這本書是對理財大門的一個開啟,能夠使我意識到在哪些方面理解還不夠,哪些方面應該尋求更多的方法技巧,哪些方面需要系統的強化基礎知識學習,并以此為基礎,制定一個屬于自己的理財進階計劃。

最后,總結提示

如果需要打分的話,滿分5分,我會給這本書打2.5分。此書對理財的講述全面而概括,讀過這本書,會有一些收獲和體會,但不讀此書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

如果你是對理財有興趣的完全新人,可以認真讀一下此書;如果你是稍有基礎,已經入門一段時間的初學者,可以快速瀏覽通讀,里面總結的一些要點也許會有些幫助;如果你已經達到中級或者金融學霸、理財達人的程度,那么,完全可以忽略此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